老北京吧
关注: 58,798 贴子: 1,732,013

这里有胡同上空的鸽哨声

  • 目录:
  • 人文学科
  • 3
    北京人总是把'局气"挂在嘴边,大概的意思是凡事儿都讲规矩吧。可是感觉并不全面,还有就是“局气”一词的来历、发展和演变,一直没有弄清楚。老哥哥、老姐姐们、给咱补补课,长长见识。
  • 19
    前段时间在北京旅游,打算送朋友稻香村,买了八九盒,这样组装,也不知道吃起来怎么样。吃了那个枣泥,好吃的,还有那个牛舌饼。#稻香村#
    西城老炮 01:51
  • 11
    无为、 7-26
  • 8
  • 7
    现在看来80,90年代的生活是亲切,幸福的 社会的形式不见得越发展越好,不在于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网络与实体,社会生活的舒适度取决于生活形式,主要是对形式的理解
    灰原哀 7-26
  • 521
    准备过年去北京旅游,但是网上的形形色色的铜锅涮肉太多了,不知道选哪个。 有没有北京人给我推荐几家啊,跪求 别的苍蝇馆子也可以推荐几个#北京餐馆##北京#
    爱狂舞 7-26
  • 12
    现在几乎人人都得学车,甚至刚上高中的孩子。 最少也得花个几千块 自然指驾驶汽车 老年机北京人也基本人人都必须学车,而且学会了就有车用,不过是自行车而已。 现在人学了车本,很多人就是抽屉里一扔,少有机会开。 当年虽然没本儿,只要你学会了,就可以骑着车四处跑了。 自行车当然没有驾校,自然也没有科目考试,完全靠自学成才。 学骑车负责教授的通常都是父母或者兄弟姐妹,主要作用是后面给你扶着,没有多少理论传承。跳上车
  • 8
    不和自己口味就荒漠,不爱吃别来呀。吃个卤煮狂骂,有钱吃新荣记呀,装什么大尾巴狼。我们小时候就吃这东西,这是我们的口味,没人求你吃。吃完指指点点,刷存在感,太SB了。
  • 28
    以前家家户户的日子过得都不富裕孩子也没什么零花钱买书,就有租小人书的几毛钱就能租一本儿。后来流行家庭录像机组录像带,VCD、DVD上市以后就有小店租盘的大多是盗版。主要是以前网络没这么发达网上都能看,那会儿主要是看盘
  • 45
    这种北京第一条,也是全国地铁面对公众开放的地铁。 之所以这么说,因为坊间传言,还有其他保密线路,不对外开放,也不为一般人所知。 一线始建于1965年7月1日开工建设,当年甚至都没有公开报道。 国庆二十周年通车,后来的试验运行时间,长达十一年。 七一年才正式公开售票,票价一角 中途因各种原因,数次停运,累计停驶一年之久。 最初建设目的,并非为了一般交通,而是战备需求 所以也不是谁想坐就坐,算是内部参观。要在单位申请
    灰原哀 7-25
  • 12
    普遍认为是清末,顺义姚春宣夫妇在东安市场所创的。 褡裢是老年间的一种“挎包,一前一后在肩头上背着 粗布制作,能装不少东西,过去小买卖人常用。 至少火烧,实在考据不出是怎么联系起来的。 虽然有驴肉火烧和肉末火烧,但毕竟都不是”馅活“外形也相去甚远。 但无论如何好吃就是硬道理。 别的馅活讲究配酒或者小米粥。 褡裢火烧配酸辣汤,而且要用鸡血豆腐,和老豆腐丝做出来的。 多搁胡椒面 冬天吃上半斤褡裢火烧,再来碗酸辣汤溜
  • 23
    五分钟两条,大鱼五秒钟吞了。现在北京城里各大公园湖面都被鸬鹚占领了
  • 4
    老年间没有电扇空调。对付暑热一是忍,二就是避了。 皇上家自然是去承德,避暑山庄一目了然 其实去海边也很近,今天的北戴河之类。但从未有史料记载,及建造离宫别苑,可能是游牧民族,不喜海洋之过。 而且在咱们北京城内外,也颇有几个夏日避暑的胜地。 首推荷花市场,也就是现在的什刹海,现在酒吧林立,外地人摩肩接踵。当年却是北京人消暑的地方 除了荷花,菱角之外,当年曾经广植稻谷。两岸杨柳成行,夏日熏风摇曳,荷香稻香扑面,
    arcane▿ 7-25
  • 35
  • 7
    以前的交通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公交车、地铁这么多,甭管多远大多是骑车。那会儿自行车得算家里大件儿不是有钱就能买的得要工业劵,家里的孩子(特别是男孩儿)看家大人骑车都特羡慕,自己也想骑年龄小又够不着就掏裆骑。50岁以上的老北京人应该都有掏裆骑车的经历
  • 17
    匣子里都是假饽饽好介。上世纪八十年代再往后商场食品店合作社唔的瞅不着了就。
  • 0
    这段时间北京的票太不好约了,有朋友能帮忙约票吗
  • 17
    北京的市民以及常来北京的人,都知道北京西客站旁有个名叫莲花池公园的公园。这个公园是于上世纪末建成并开始对游人开放的。 新建的莲花池公园坐落的这块土地在解放以前是属于江朝宗的私人地产,这是当时附近的老年人都知道的事,我也是从小就听大人们说的。那会儿一提起江朝宗其人,就说他是清朝时的九门提督,给人感觉,好像官很大。 我们当地人都管江朝宗私人的这块地方叫泡子(音跑咂),泡子是四面土山围绕,土山之内,靠东大
  • 5
    头伏饺子想必都吃过了。 其实如果想换换口味,也可以吃锅贴 同属“馅活儿”和饺子区别,就是锅贴不封口,两边露着馅。 但也不是绝对,我家里边做锅贴,从来都是封口。 饺子是煮出来的,锅贴是半煎半煮。 老年间想吃煎饺子,要等到第二天有剩下的。您直接去饺子,说来份煎饺,绝对没有,只有锅贴。 锅贴的馅料随意,上不封顶,您有那么钱和闲工夫,做龙虾,大闸蟹馅也没什么不可以。 一般人家猪肉白菜就很香 煮饺子用锅,烙锅贴用饼铛
    灰原哀 7-22
  • 4
    汉民肉饼看着和一般的烙饼差不多。 清真贵教,吃得另一种---门钉肉饼。 顾名思义,烙出来鼓鼓得像古代大门的门钉。 那时候大门都是木质拼接的,门钉的作用是为了防止结构松散。 门钉仅限衙门机关,或者尊贵人家使用,而且数目多少均有明确的规定。 根据「大清会典」“亲王府制,正门五间,门钉纵九横七”;“世子府制,正门五间,门钉减亲王七之二(减掉七分之二)”;“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与世子府同”;“公门钉纵横
  • 26
    和百花深处有一拼
  • 9
    小时候普遍大家都穷 日子过得紧吧的同时,老百姓又很忌讳让人说“家徒四壁” 就养成了一个不太好的习惯--攒破烂。 不管是二条腿的凳子,破了一个角的镜子,露了“搪瓷”的脸盆儿,只有还有一丝儿使用的价值, 不少人就习惯捡回家。还自诩--“破家值万贯” 你去看吧,越是穷人家,乱七八糟的破烂越多,赶上搬家,小康人家可能一车就拉完,另一家家虽然穷,但三五车 刚运走一半儿。 我们老爷子干了一辈子技术,虽然不拣日用品。但也攒下
  • 11
    改开之后,恢复了很多卖半成品的小摊 比如老年间有所谓“切面铺”,后来就有很多专门卖各种面食半成品的小摊。 通常都跻身在农贸市场或者菜市场里。 十几年前,家附近的菜场里有一二家。 除了长短粗细各色面条,一根长的“寿面” 挂面等等,还有猫耳朵,拨鱼儿和疙瘩 其他的面食基本都是家常吃食,不上席面的东西,老年间也真的没有什么“炸酱面馆“ 唯独炒疙瘩,民国期间,啥是爆火了一阵儿。 故事大家都清楚,小吃店广福馆,后改名
  • 16
    苦夏!
    洋BEYOND 7-21
  • 17
    在北京工作三年了,一直不知道哪的东西好吃(喜欢酸辣,不喜欢吃甜食),
    yao6960 7-20
  • 11
    北京人最早接触手机 还是所谓的“大哥大”,摩托罗拉的T8000 ,99左右进入中国,卖多少钱?-20000,黑市甚至炒到更高。 别看当年普通每月只能挣到几百块。据说那时候还有因为买不到的人在电报局门口哭的。 由于这东西东西实在太贵。 所以当时从日本引进了PHS(Personal Handy-Phong System)技术 起了名字叫“小灵通” 最大的特点是便宜,而且在覆盖范围内,信号也不错。 缺点是通讯范围窄,基本出了城就废了。 但很多兜里不富裕,又想有个“大哥大
  • 19
    “马拉”不是骂人,小时候对蜻蜓的别称。 雨后会在有水的地方,大量出现。 最普通的是黄色的,蓝绿色比较少见,拥有专门的名字,不记得了。至于歌里唱的红蜻蜓就更加罕见了。 捉蜻蜓,城里孩子用捕虫网,郊区孩子一把大竹扫把即可。 口中还要唱着儿歌“麻痹”蜻蜓--“马拉马拉飞,有人追,马拉马拉落,没人得” 抓住之后,城里孩子可能就做了标本了。 郊区孩子绑个细线,手里攥着,让它飞,最后也就是扯下翅膀做收藏。现在想想有点无
  • 9
    最好是可以直接买到猪板油,那样省事很多。 实在买不到的话,够肥的一般猪肉也可以。 洗净,去皮。肥肉切成小块。 热锅,什么也不放,达到一定温度后,放入切好的肥肉块,慢慢的炼制。炼好之后,颜色雪白。 最好找个小瓷坛,阴凉背阴处存放即可。不一定非要冷藏。 副产品是油渣儿,小时候也是好东西,现在尽量少吃,因为加温时间太长。 有人去买所谓榨油机,除非你吃素,忌讳荤油,否则没有必要。 近些年的科学研究表明,所谓猪油是
  • 23
    转眼25年了,真的和怀念那时的北京啊,抬头看看窗外,恍如隔世。安大傻子小院儿的街坊们,你们还好么?
  • 24
    北京的冬天很多时候寒冷异常,当年可以御寒的服装最高级的毛呢大衣,通常是干部和知识分子穿的,有“华达尼”之类的面料。 次一等是军大衣,皮帽,绿色大衣,黑色或者棕色的帽子,号称皮帽,实际就是人造革。现在看起来“老土”,当年看起来是很时尚的。 第三等是“棉猴”,棉袄棉裤,穿起来臃肿笨拙,但真心暖和,是最普遍的冬装。 第四等是羽绒服,90年代引进,涤纶面料,内填鸭绒(毛),像游泳圈,穿起来一圈一圈的箍在身上,最
  • 11
    通过几天观察,单就捕鱼能力来说,鸬鹚绝对第一,很少空军。黄苇鳽也不错,能躲能藏,劈叉哥逮小鱼成功率也很高。夜鹭和苍鹭体型有些大,看着很专注,但是成功率不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两年北京的野生鸟种群和数量大增,以前都看不到鸬鹚进城,大部队都在昌平沙河水库,现在基本上城里各个公园的湖面都有,黄苇鳽也是。夏季拍鸟淡季,拍拍水鸟过过瘾吧
    洋BEYOND 7-19
  • 17
    当年北京人单位分了楼房。 除了“赫鲁晓夫楼”「筒子楼」之外,都是五到六层,没有电梯的砖混苏式楼房。 共同的特点是每户都有个“阳台” 一种伸出建筑物墙体的平台 设计目的,除了供晾晒衣物,种植几盆绿色植物外。主要是给住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 一个亲近自然的空间。 甚至是某些“家里头”管的严的老爷们“放风”的地方。 在这个小空间里可以抽上二根烟,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加上少听二句唠叨。 刚结婚的那几年,阳台上的空
  • 39
    从前玩的人可不少啊, 通常从4月份开始,因为天气暖和了,再历经整个夏季、秋季,或在院儿里,或在胡同口、马路边儿,或在楼前、楼后......, 经常能看见有人玩“敲三家儿”、“趴三家儿”、下象棋。 现在不多喽,很少看见有人玩喽。
  • 4
    我因嫌饭馆做的鸡太咸,在拼多多上订了天津卖的猫狗粮鸡腿。吃了一个,充得哈喇味重,好像不新鲜。人吃这种鸡腿对健康有影响吗?
  • 31
    午餐肉罐头是美国人约翰芬恩利,在1870年左右发明的。 欧美一般工薪阶层午餐时间很短,没时间出去正经吃饭。 二片面包,加上一片午餐肉,配上咖啡,就可以凑合一顿饭。 这也是午餐肉名称的由来。 它由猪,牛,鸡肉加上大油,水,盐,辛香料等制成,高压高温的肉糜然后罐装的,大大增加了食物的保存期。 不仅仅广受一般消费者的喜爱,也成为重要的军需物资 其中一家美国公司于1974年生产的一盒午餐肉,至今依然状态良好,保质期已经超过
  • 74
    记得小时候大人小女孩儿都特别流行一种黑色的健美裤,又名脚蹬裤。我还穿过那,现在想想不知道为什么会流行起来?
  • 9
    冲了一杯还是内个味儿好介“滴滴香浓,意犹未尽”。麦氏咖啡1984年进入中国,1997年改名儿。在而今市场经济大潮中百年品牌隐入历史尘烟。想来人生亦何尝不过如此,可悲可叹,也罢!而今觉得妓个儿老啦,好不央儿的总想翻腾头前儿的内些个鸡零狗碎儿。
  • 16
    头次看见照片,留念,希望喜欢旧京寺院的同志都能看到。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小吧:小吧主共10

会员: 老北京

目录: 人文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