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可能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了
-
2
-
6在豆浆油条还没进入北京的年代,那时候的老辈人早餐除了去切面铺之外,就是去粥铺喝粥,配刚出锅的热麻花。 在家也经常熬粥,作为“稀的”配馒头烙饼吃。 除了每年腊八的那顿,北京人平常熬粥很简单,大米和玉米。 穷的时候喝粥纯粹为了肚子,比蒸饭省米,只要一小把,汤汤水水一家子混个“水饱” 救灾也熬粥,叫做“舍粥”「大清律」规定,这种给灾民喝的粥必须“插筷子不倒”(放了足够的米),否则负责官员就是人头落地,但实际
-
35当年几条胡同,或者一个大院,就要标配一个副食店,一个粮店和一个煤铺(后期换成了煤气站) 其中粮店日常卖标准粉,机米,杂粮,白薯,和一些粮食加工品,比如“挂面” 近些年一些怀旧节目介绍老粮店,还兼卖二八酱,甚至酱油,醋什么的。不能说当年完全没有这样的,但很少,那些东西要到隔壁的副食店去买。 正统老粮店通常比副食店干净很多,因为品种单一,没那么多汤汤水水的商品。单纯一股米面的味道。 唯独和副食店相同的,也
-
11
-
3
-
9东华门夜市建于1982年,东安门大街从东边的八面槽(现在王府井步行街北口位置)到西边的南河沿北口,300来米长的马路两旁支起许多棚摊,棚摊上摆着各种新式服装鞋帽,各种日用品、化妆品琳琅满目,各色各样的各地风味小吃香气扑鼻,还有错落起伏的冷饮、瓜果地摊,百货、书刊杂志、手工艺品以及一些简陋的手工作坊,譬如修鞋的、修表的、修眼镜的、修钢笔的、裁缝摊、剪影摊等等,不一而足。放眼望去估摸有上百个摊位,经营者既有国
-
1
-
12
-
33
-
2在以前的老北京,每到冬天,很多小摊儿或者干果铺往往就会出现这样一种美食—冻海棠果,这是很多北京人童年的美味,那个时候到了冬天很少能吃到新鲜水果。所以在冬天就有了冻海棠、冻柿子
-
6205913913119小时候“下馆子”是件很奢侈的行为。更不要说那些“百年老号”,基本都是只从门前走过。 那时候除了厂里的食堂,大院里还有一家对外营业的小饭馆,厂里食堂退休职工干的,但不是私营,算是企业的“三产”,正儿八经的集体所有制。 和厂里食堂的区别就是全天营业,而食堂只定点开三顿饭。小饭馆甲菜或者说肉菜比食堂多。由于对外接待,所以价钱也卖得比厂里食堂贵。利润有一定保障,所以基本都是小灶炒出来的,也舍得放油放盐。 饭座131713好像是北京北部区县的一个女孩,先是手指溃烂,切掉后手掌开始溃烂,后来胳膊截肢也不行,大家都纷纷捐款。有记得这事的吗?时间太久了,记忆模糊。2024我就记得九几年 那家店在菜市口那条大街路北一个胡同门口 里边地方不大脏兮兮的 笼屉也是油乎乎脏兮兮的 不过那包子真好吃啊 一咬满嘴香还滋油 按说滋油吃多点会腻 它就不腻 也邪门 好像是十五块一斤 我家里人看我说那包子那么香都怀疑里边放大烟壳了 吃过一段时间再去就拆迁走了 之后再也吃不到那么香的包子了18老年间北京比现在要冷得多。所谓苦寒之地。 史书记载“明隆庆元年,丁卯二月十八日“京师城九门凡冻死者一百七十余人” 因此冬天保暖除了棉衣之外,夜里睡觉也是非常重要的。 当年一般老百姓家都是火炕,一种土坯砖垒成的土炕,这是一种专门的技术,内行人盘的土炕,省火好烧,一会就暖和了。 最早的火炕没有烟筒,称为“死炕”,清代以后在炕的四角专门设计了烟道,烟气汇聚之后,从西山墙的烟道排出室外,安全性大大的提高。 当年923传统上北京人爱吃面食,但偶尔也会做大米饭。 标准粉和富强粉是每个中年以上的老北京的儿时记忆。 而大米则已好米和机米来区分。 首先“机米”不是机器磨制的大米,而是指糙米。当年北京种植的水稻有限,吃的大米大部分是东北或者南方调运而来的。 机米是指南方的早稻和晚稻,这种米的特点是既没有油性,也没有粘性。蒸出饭来品质粗糙,甚至觉得“剌嗓子” 即便如此,当年机米也要一毛五左右一斤,加上白面,每个成年人,除非特殊工1老年间北京人除了吃猪油之外,还吃鸭油。 不过这种油,小铺没有卖的,只能到烧鸭子的饭庄子去淘换。 当年便宜坊和全聚德包括西来顺都有专门的外卖窗口。除了卖鸭架子,薄饼之外,就是成瓶的鸭油。 价格极其低廉,因为基本算是“无本买卖”都是里面饭座剩下的下脚料。 鸭油最大的好处是降胆固醇,是的,您没听错。鸭油非但本身胆固醇含量极低,而且还有加速分解人体内胆固醇的作用。 此外由于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还有降低血液粘11121927当年的小青年没成家之前基本都是自己不开火,吃单位食堂。 即便成了家的,那天来不及或者临时犯懒,也会到单位食堂去买点主食或者打两个菜。 很多人甚至笑称食堂菜是当年的第九菜系。 但食堂菜的味道实在是.......... 当年食堂分为大灶和小灶。小灶主要为了上级检查或者关系单位来个人,出去吃不太方便而设置的。比大灶舍得放油,放肉。但除非大师傅有传承,也谈不到能吃到多好的手艺。 大灶的菜就粗旷多了,基本就是采购今天能买到什么1316911441022198923传统北京人确切的说中国人都做硬木椅子,讲究四平八稳,太师椅,圈椅什么的。 “隔得横”怎么办?加个垫子。 三四十年代,沙发从外洋引进,不过那时候都是六国饭店的洋人或者留洋回来的洋派人物才享受的起。 一般的土老财就算买的起也座不惯。 一般老百姓普通坐上沙发应该是80年代末,家具店里要一百多一对,只好自己“打”,主要材料除了木头之外,主要是弹簧和棕绳,绑弹簧是个技术活,要做到整体受力下陷,再整体回弹。 当年会这822过去都说“没吃过猪肉 也见过猪跑”,搁到现在也不适用了,因为现在的孩子真的没见过猪跑。过去说“傻小子睡冷炕,全凭火力壮”,孩子要问你什么是“炕”?你怎么给孩子解释?好多词汇都沉淀到时间的河底,欢迎大家都来灌水哈,挖挖这些语言化石。14咱老北京人喜欢吃炸货,像炸香椿鱼、炸丸子、炸素丸子、炸小黄鱼、炸带鱼.....今儿就说说大家记忆中的炸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