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公案吧
关注: 1,094 贴子: 108,859

禅如莲花,冰清玉洁,直透心源

  • 目录:
  • 其他生活话题
  • 0
    dajia好!请问怎么顿悟成佛呢?
    忆旧游 18:44
  • 42
    我见道时,道见我否?
    一行禅棍 09:29
  • 15
    悟前自己在门外,开悟以后发现自己到了门内。可是发现自己依然站在门外,但已经确确实实的到了门内。
    cocoaicc96 9-24
  • 13
  • 16
    凌云见桃万事无,我见杏花心亦如。 从此华山图籍上,更添潘阆倒骑驴。
    张29 1-28
  • 9
     三交智嵩禅师在首山省念禅师门下大悟,他是由何因缘而大悟的呢?   智嵩禅师,又称唐明智嵩,生卒年和俗姓不详,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北宋临济宗僧人。他的开悟是在首山省念会下,有一天,他问省念禅师:什么是佛法的的大意? 省念禅师说:楚王城畔,汝水东流。 就这一句,智嵩禅师“于此大悟”(《古尊宿语录》卷十),大大地开悟了。 并且做了三首开悟偈,称为《三玄偈》:            其一       要用
  • 8
    二者不能相应印,所以现在耍嘴皮子,没功夫的居多,我从此处转道家, 现组r筑基,小道场模式,自制力差的,想随众的,不想去道场看人脸色的,每天必须随众完成规定打坐动功站桩等,功课强度较大,有助于克服懒惰,完成筑基等,
  • 111
    有僧参洞山守初,问如何是佛?洞山守初曰:麻三斤。 如何是佛,即今不问。 今问:如何是麻?
  • 17
    今晚刷抖音刷到一个视频,是一位出家的法师,讲解傅大士的偈: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该法师讲的可谓是玄乎其玄,云遮雾障。下面的听众,虽也有掌声送上,但我知道,此人对傅大士的这首偈没参明白,就上台讲得说法了。看过视频后,我翻看了评论区,果然没有一个人整明白这首偈的。 一时兴起,想发发我对这首偈的解读,欢迎同参指正!
  • 1
    来源:《缁门警训》明代 如卺 续集 终缁门警训卷第九 天台圆法师忏悔文   我念自从无始劫。失圆明性作尘劳。出生入死受轮回。异状殊形遭苦楚。夙资少善生人道。获遇遗风得出家。披缁削发类沙门。毁戒破斋多过患。坏生害物无慈念。啖肉餐臐养秽躯。众人财食恣侵瞒。三宝资缘多互用。邪命恶求无厌足。耽淫嗜酒愈荒迷。慢佛轻僧谤大乘。背义孤亲毁师长。文过饰非扬己德。幸灾乐祸掩它能。虚诳欺诬竞利名。斗构是非争人我。恶念邪思
  • 0
    激情越少,行动才越好。我们越平静,对我们来说也就越好,我们能够做出的行动就越多。当放任自己的感情时,我们会损失非常多的能量,神经会被损坏、心灵会被扰乱,只能完成很少的行动。本应被投入到行动中的能量却被耗费在感情上,这其实毫无价值。只有当心如止水、泰然自若的时候,心灵的全部能量才能被投入去做出一项好的行动。如果你了解世上最伟大的行动者的生活,就会发现他们是极为平静的人。可以说,没有什么能够扰乱他们的
  • 7
    山色无非清净身
  • 12
    赵州因僧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师曰。我在青州作领布衫。重七斤。
  • 0
    徐学老劝童行勤学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家儿幸得身离尘网。居于广堂大厦。切不可以温饱自满其志。少壮之时不勤学问。不究义理不正呼吸。对圣前如何可以宣白。士大夫前如何可以谈吐。不学一笔字文疏。如何写士大夫往来书尺。如何回出家人。胸中贯古今笔下起云烟。方可了身了性以至于了命。若自懒惰托言所禀。无受道之资。是自坏了一生也。且如猿猴兽类也。尚可教以艺解。鸲鹆禽鸟也。尚可教以歌唱。人为万物之灵。
  • 6
    关于所有的公案,我个人极为欣赏的一则公案是:瓶中养鹅公案。 公案原文: 宣州刺史陆亘大夫问南泉: 古人瓶中养一鹅,鹅渐长大,出瓶不得。如今不得毁瓶,不得损鹅,和尚怎么生出得? 泉召:大夫! 陆应诺。 泉曰:出也! 陆从此开解,即礼谢。 原文翻译成白话如下: 刺史陆亘问南泉普愿禅师:“古人在瓶子里养了一只鹅,鹅渐渐长大,出不了瓶子,现在不能损坏瓶子,也不能伤了鹅,和尚有什么办法让这个鹅出来呢?” 南泉禅师忽然叫
  • 0
    https://tieba.baidu.com/p/8536105729
  • 1
    自世尊云惟吾独尊以后,惟临济公大声疾呼曰:“说法道人、听法道人、无依道人、无事道人。”至于今日,我独出而告人曰:“惟有一我。”试问诸君子,是同是别?经又云:“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志公云:“只这而今谁动口?”古德云:“只这心心心是佛。”学者问大珠:“如何是佛?”答曰:“清谈对面者是。”又古德云:“你即是佛。”马祖云:“即心即佛。”仰山云:“只有慧寂。”又古德云:“百年三万六千朝,反覆元来是这汉。”
    18怪81 8-4
  • 1
    【金刚经·著衣、持钵、洗足、敷座】在金刚经的开端,须菩提看到佛持钵、乞食、吃饭、穿衣、洗碗、敷座,忽然间明白了:佛陀 在日常生活中显现了佛道----吃饭,把你的心住到吃饭上;乞食,把你的心住到乞食上。佛是在教我们练习这个心:吃饭全心全意地 吃饭,睡觉全心全意地睡觉。佛法不讲神通,佛所教导我们的,就是你的眼耳鼻舌身意,不去攀援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修成了 这个,就是真正的神通!
  • 81
    公案出处:居士庞蕴参问马祖云: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祖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 0
    《圆觉》云:“诸幻皆灭,非幻不灭。”盖谓天地万物无不是幻,既是幻则不能不灭。惟此我至真至实,非幻也。经前后说尽诸幻,要人于诸幻中,看明此非幻之我。明此非幻之我,则能看一切佛国、魔宫、天堂、地狱乱起乱灭之幻。近而看此一身于日用中从朝至暮语默动静、行住坐卧移晷历时何莫非幻?而此我则端然在座,未尝有须臾之离,未尝为幻景幻物有须臾之欺瞒也。佛有此我,能如是。众生亦有此我,亦能如是。何以迷于幻而甘受此众生之
  • 0
    世尊出世,为一大事因缘。一大事即此我,乃古今之一大事也。又曰:“惟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惟有此我最真最实,其余皆非。彼五千人执定诸法而不悟此我,是以散去。能悟此我,则火宅即刻清凉,亡子何尝出户,与诸佛同驾白牛车,共龙女齐登宝莲座。则此我亦大矣哉,而学者舍此他求何为耶?此我坚固而恒久,故曰金。不为万物所屈,故曰刚。金刚两字,正所以明此我也。要知金刚我能离一切相,若以声音求我,色相求我,则是求邪道,
  • 0
    自者,我也。古德不肯说破,要你用力寻究,或五年十年,使你自家悟去。只因你用力之久,劳而且苦,一有所悟,则担荷有力矣。若当下为你说破,反视为寻常,是故不说。三峰设七日打七之法,要人即悟,诸方起疑,那有如此迅速之理。三峰云:七日得悟,犹是夯汉,若有上等人来,我教他当下即悟,唤作刹那际三昧。此是先佛所训,非是妄言。此三峰能见世尊之心,并诸佛诸祖之心,乃能立教度生如此之妙。余今更有所见,不论上等中等下等人
  • 0
    善不积。无善不积,则无宝不积。六根、六识、六尘无不泯合为一,而善法充满,布施无有穷尽,孰有能如此我者乎? 以《涅槃》论,此我则涅而不生,槃而不灭,包藏一切法,咸安于秘密,孰能窥其朕兆乎? 以《净名》论,此我在在无非道场。喜怒哀乐于性情,行住坐卧于日用。我即道场,道场即我。兹略举数经,推诸大藏,一经一句一字一义,无不是我之所为也。则是我也,安可忽乎哉? 或曰《金刚》无我相,老人极力言我,毋乃与经义相违乎
  • 0
    余常想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之法,真可谓婆心极矣。惟有独尊一语,惟临济公能继之。直指与人,当下即佛,孰有能似之者乎?而后人绝口不言,余不能解其何故也。试问千七百语句,有能如此直指者否?或曰:后代反说、侧说,或远引,或近譬,要引人起疑自悟,非可一概直指。惟此等说一出,将明明白白光天化日之下,弄成一个风云世界。初祖西来直指之意为何?乃竟置世尊之言于东流耶。 临济公说法道人、听法道人、无依道人、无事道人、是诸
  • 0
    昔世尊下降王宫而曰:“天上天下,惟吾独尊。”乃是指出吾字。吾者,我也。人人皆有此我,皆可独尊。独之云我乃心王,我乃诸法之王,我乃八万四千陀罗尼大总持。凡一切法,皆出自心王,皆出自我,故我为独尊也。非世尊谓自家独尊于天上天下也。下降后指出我乃心法之王,要人向我求、我悟,不向一切法求、一切心求。故后发明,至心法双忘,乃能独契。人能于此悟得,始知现成之我,不可错用心也。 天上天下还有什么至宝高于我者否?
  • 0
    客问于余曰:“子录名心灯,何以谓之心灯也?”答曰:“心者,我也,即常住真心也。十方如来与大地一切众生,总在此常住真心中行住坐卧,自无始至今当下,并无一刻能离。惟悟者则为如来,迷者则为众生,非有甚奇异也。既有此常住本体,则自然有无量光明、无量作用,皆从此常住真心发现。自然而然,不用修学。本有此心,本有此灯,悟者不增,迷者不减。然一迷一悟,则有如来众生之不同,可不畏耶,可不亟亟以求悟耶?” 心即我也,
  • 0
    夏日午,余梦陟嵩狱之巅,见老翁坐蟠松之顶,眉长三寸许,分披两鬓角,开目黑白分明。谓余曰:“子何来迟也?”余笑应曰:“未与翁期,何以云迟?”翁亦笑。顷,正色谓余曰:“心灯可作矣。”余应之曰:“世有五灯,已传于世,又闻有《心灯录》之名,而未见其书。今云心灯可作,惟翁示之。”翁曰:“劫有迁流,道有隐显,在人立言,以为砥柱。世即有《心灯录》亦往矣,未必能救今日之弊也。数当子作,毋辞。”余曰:“迁流砥柱,乃
  • 1
    刚刚看到一句话:乾坤自在,物我两忘。这句话,其义甚秒,其意甚深。本想写几句感想,但写完又删了,为啥?只因为任何字句的诠释,都会失去这句话的精妙义。所以不做诠释,只做展开。由此想到了禅宗三重境界,与之对应,我加了两句,如下: 1、山是山,水是水--- 乾坤自在,物我两牵。 2、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乾坤自在,物我两忘。 3、山是山,水是水--- 乾坤自在,不牵不忘。
  • 56
    白隐禅师道: 你虽担一肚皮禅,到生死岸头,总无着力, 如果要痛快平生,须听我‘只手之声’
  • 32
    如何是一条白练去?
  • 21
    有僧问赵州从谂 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师云:“庭前柏树子。” 僧云:“和尚莫将境示人。” 师云:“我不将境示人。” 僧云:“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师云:“庭前柏树子。
  • 8
    我现在只要提起话头就会言语道断,不知道怎么才能向上一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 86
    临济一日未众云:“参学人,切须仔细,如宾主相见,便有言论往来。或应物现形,或全体作用,或把机权喜怒,或现半身,或乘狮子,或驾象王。” “如有真学人来,他先喝一喝,拈同个胶盆子。善知识不辨是境,便上他境上,做模做样。学人又喝,前人不肯放下。此是膏肓之病,不堪医治。唤作宾看主。” “或是善知识,不拈出物,随学人问处即夺,学人被夺,抵死不放。此是主看宾。” “或有学人,应一个清境界,出善知识前,善知识辨得是
  • 1
    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 尘世之中,一般人听到佛#教在讲“修道证道”,都以为是一门高天莫的玄理,更谈不上进入“道”的境界。 有些人甚至对“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都难以理解,其实如果我们真正明白佛教的道理,进而细心体察人生品味生活,都会意外地发现,原来道不仅仅在离山深处,亦不单单在院道场,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中,大至大干世界,小至一花一草,每一样样能体会到“道”的妙谛
  • 4
    青原惟信说的:第一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第二重,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第三重,依旧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普通大众见解只能达到第一重,不是平常心,修行有成的人,部分可以达到第二重,但这不是平常心,不过是修平常心的必经阶段。第三重,应该是彻悟佛#法了,也就是见到了平常心。
  • 0
    洞山麻三斤,禅宗公案。洞山,即洞山良价禅师。《碧岩录》第十二则载:“僧问洞山:如何是佛?山云:麻三斤。”公案显示洞山良价有关尽大地无一不是佛之当体的思想。当时良价正在库下称麻,有僧问,他便即境作答,无造作和拖泥带水之迹。
    6-21
  • 75
    石霜庆诸禅师说“休去,歇去,冷湫湫地去,一念万年去,寒灰枯木去,古庙香炉去,一条白练去”,这些都是修行方法,为什么会有一条白练去?
  • 0
    尘世间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死; 出世间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不死。 三时判教中,第二时的空教,整个内容就是四个字“我法两空”。也就是:行者所要做的一切,就是空掉一切,就是空空空。问题是:绝大多数行者阅读了很多经文,也学了不少相关的课程,但是,却并不真正明白什么是“空”的真实义,以及如何去证到“空”性,即如何去实际操作。 要知道,生命超越,就是超越意识的束缚,而意识,最害怕的一个就是“空”字,因为意识本身就是
  • 18
    这一贴还是选择在这里讲,因为怕招惹是非,最主要是:在下无证无德却又自说自演,法华本身难信难解,我这心里已是诚惶诚恐。辗转几天诵经参悟,心里迷闷不堪。最后不得已边说边悟,确实让我信心倍增。
  • 0
    【禅语公案】世尊一日敕①阿难:“食时将至,汝当入城持钵②。”阿难应诺。世尊曰:“汝既持钵,须依过去七佛③仪式。”阿难便问:“如何是过去七佛仪式?”世尊召阿难,阿难应诺。世尊曰:“持钵去!”《五灯会元》卷一
  • 2
    宋朝的大慧宗杲(妙喜)禅师写信给罗快然居士,有下面一段话:    昔庞居士有言:“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团圞圆,共说无生话。”后来,元丰年间,有个士人,称无为居士,姓杨、名杰、字次公。尝参前辈,于宗门中有真实得力处,偈云:“男大须婚,女长须嫁,讨甚闲工夫?更说无生话。” 这两俗汉,将他十方常住一片田地,不向官中印契,各自分疆列界,道我知有,而时时向无佛处称尊。当时亦有个海印信禅师,因见此无为偈,也有
  • 0
    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刚涉入宗门之人,最大的困难,就是分不清“教”与“宗”的区别与关系。很长时间都不明白“解门开,悟门塞”此句话,导致不能渡过从权法转入实法这个分水岭,这个生命超越中最关键的一步! 又或者是即便步入无为法,却又因厘不清宗下的教宗关系,从而导致不能正确依教奉行,如理思维,如法而行,当下见性。从而参禅参不下去,长久见性无望而心生怯意,更是错解明师,转身而去,成为一种遗憾。 真实行者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