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觉之光吧
关注: 166 贴子: 981

  • 目录:
  • 0
    原始经典缘起法中提到,无明缘行 行缘识 识缘名色 其中的识不就是阿赖耶识吗? 如果不是,请教是什么关系呢? 佛陀在原始经典里就么有提到过阿赖耶识吗? 请教请教。
    zp2577 10-28
  • 2
    《新约圣经》中原本存在轮回转世的教言,但在公元四世纪当基督教成为罗马的法定宗教时,被君士坦丁大帝删掉。 君士坦丁大帝觉得这种转世观念,会危害
    xlmzjj 10-14
  • 9
    昨天看有师兄在《地藏家园》转帖《佛说大乘金刚经论》中的部分内容,感觉其中说法,似是而非,又在网上看了全文,感觉像是伪经,老禅师有何见教?
    yt2904 7-23
  • 8
    《静坐漫谈》节选 妙境长老 1995讲于福严佛学院 1.如何修止观 2.谈去魔事 3.要修加行 4.依圣言量
  • 11
    佛教中,天人属于六道众生之一,有的有身体(欲界天,**天),有的没有身体只有意识(无**天)。他们的身体是天上的果报。 而仙人则是将人的身体,经过道教吐纳炼丹采阳符咒等,修炼长生不老。果报身还是人,不过有些神通罢了,仙者,山人也。 道教传说中,通常散仙是自由自在不当差的。当然,也有依畜生的身体修成的(没成正果的就是精怪了,如黄大仙,地行仙)。 佛教中,一些外道的有神通禅定的修行者,也被称作仙。(如给佛看相
  • 0
    欢迎学友们关注,看我转发的帖子[愉快][玫瑰]
    学正法 5-25
  • 0
    请看佛教公认之附佛外道名单108个,敬请转载,功德无量!雪山智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xueshanzhizhe
  • 1
    本质上,印度教中的梵是具有人格化的神,和道教的道是规律不太一样。 1.印度神具有神性,梵我神性,原始是大梵天的崇拜,他是创世主。但是后期,容纳了佛教的思想,提倡梵是一切的本源,却有不同幻化的身体,具有出生毁灭一切的力量。 2.道教的道,则是万物的本源,不做人格化的描述。所以,道教具有朴素的辨证法。阴阳之道可以引申到科学的范畴,也是可以体会认知,并且加以运用的。 3.而印度教对梵天种种的崇拜和人格化的描述,则
  • 1
    先看佛经所说: 一: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即是“法身”: 《 大乘密严经 (卷3) 》 佛说如来藏   以为阿赖耶 恶慧不能知   藏即赖耶识 如来清净藏   世间阿赖耶 如金与指环   展转无差别 《 佛说不增不减经 (卷1) 》 舍利弗。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 二:法身并非虚妄不实的真实法,而是真实常住之法: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不实之法,是从缘生,真实之法,不从
  • 3
    1,我近日看海涛法师的碟片,发现有大悲水的咒语。请问,没有皈依没有受戒像我这样的人能诵咒吗? 2,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3,我自己因为对密宗接触很少,海涛法师所讲的变食咒和大悲水是不是都是密宗的内容呢?
  • 16
    《楞伽经》的四种禅,我们要讲这四种禅,也应该是有一个缘起的。 现在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我下一个月要到台湾去,到福严佛学院去主持禅七。主持禅七,我心里面想要讲这个四种禅。讲这四种禅,我想要先熟悉一下,所以就先在这里讲它一次,也想要在北院讲一次的,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就是我写了一篇文章,里边也提到这四种禅。但是我写的时候,我没有把它变成白话文,就是用原来的经文这样写的,这样子写有一点不合
    10687106 11-29
  • 3
    缘起义甚深,何谓缘起? 弥勒菩萨,依5义解释缘起名。 论云:“由烦恼系缚往诸趣中数数生起故。名缘起。此依字释名。” 此众生生命缘起,由烦恼及业,流转诸趣数数生起。 论云:“复次依托众缘。速谢灭已。续和合生。故名缘起。此依刹那义释。” 此有为法缘起。依托众缘而起,故性无常,刹那灭已,有缘还生。 论云:“复次众缘过去而不舍离。依自相续而得生起故。名缘起。如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非余。依此义故,
    丶圣彼得 11-29
  • 1
    《大智度论》卷1 “一切诸外道出家心念:我法微妙第一清净。如是人,自叹所行法,毁他人法。是故,现世相打斗诤,后世堕地狱。受种种无量苦。如说偈  自法爱染故  呰毁他人法虽持戒行人  不脱地狱苦  是佛法中。弃舍一切爱,一切见。一切吾我憍慢。悉断不着。如《筏喻经》言:汝曹若解我筏喻法。是时,善法应弃舍,何况不善法?佛自于般若波罗蜜,不念不猗。何况余法,有猗著者。 以是故佛法初,头称如是。 佛意如是:我弟子,
    q457741006 11-29
  • 4
    凡夫一直处于有漏心现行的状态;按照太虚大师的说法,圣者则处于无漏心与有漏心交替现行的状态。那么当圣者处于有漏心状态时,与凡夫的有漏心状态有何不同或相同之处呢?乐园老禅师博学多闻,涉猎经论甚广,可否谈谈您的见解看法?
  • 2
    问:佛教研究必须精读几部最重要的典籍,那么您认为要精读的经典有哪些? 答:就印度佛教而言,《经集》、《法句》、《杂阿含经选要》、《清净道论》及《金刚》、《维摩》、《华严》、《法华》、《胜缦》等大乘经,《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最为重要。尤后二论,可当做印度大乘佛学概论来读。就中国佛教而言,《肇论》、《三论玄义》、《摩诃止观》、《华严金狮子章》、《坛经》、《禅源诸诠集都序》及藏传佛教的《菩提道次
    MC申氏 11-29
  • 0
    菩萨成就八法,能净般若 《大方等大集经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 卷14 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成就八法。能净般若波罗蜜。 何等为八。善男子。 若菩萨精勤欲断一切不善法,而不着断见。 精勤欲生一切善法,而不着常见。 知一切有为法皆从缘生。而不动于无生忍法。 善分别说一切字句,而常平等无有言说。 善能辨宣一切有为无常苦法,于无我法界寂静不动。 能善分别诸所作业,而知一切法无业无报。 善能分别垢法净法,而知一切法性常净。 善
  • 66
    《瑜伽师地论》中说:”由所润识能取能满当来内身,由此展转能取能满,不能弃舍诸异生性,以于内身取能满故。于流转中相续决定。” 在凡夫位,阿赖耶识是由于烦恼的滋润,及业力的缘故,阿赖耶识在生死流转中,决定相续而不断绝的。而在圣位阿罗汉最后入于无余涅盘时,却又可以断灭的。 如《瑜伽论》声闻地说:“由彼识永清净故,不待余因任运自然入于寂灭。此识相续究竟断故,于十方界不复流转。于生及死不希求故,名永离欲” 。
    bioslzk 10-28
  • 2
    怎么面对亲人的离开
  • 11
    此段纪录片是由四川大学陈兵教授及其所教过的学生共同创立的"慧恩书院"于2010年摄制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精品纪录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精品纪录片) 佛教 纪录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教育频道 转自: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tHKc2rhQMjo/?bid=03&pid=2
    a98268520 11-29
  • 51
    问:阿弥陀佛!师父,最近读了一本书,这个无念的解释,我自己觉得不明白的地方,就是说,有一个地方那个书里讲,无念是前念已过、后念未至的时候,那个是无念。然后它在另一个地方又讲,无念不是没有念头,而是念念无住、不随妄念流转,是为无念。那您是怎么解释呢? 妙境长老答: 要我解释,人是应该有念,不应该无念。我若解释是这样,我不同意无念。人是应该有念。有念,什么叫做念呢? 《辩中边论》上说,修止观的人有一个
    hbyxcwh 8-31
  • 8
    最近看到一本书上写净空法师说,修净土,往生的时候只跟阿弥陀佛走。哪怕是看见释迦摩尼佛都不要去,因为净土宗本地修的就是阿弥陀佛,除了阿弥陀佛谁都不要跟。我想问下,您是怎么看待这个观点的??
  • 3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萧神探7 11-29
  • 6
    尊敬的老禅师,有一个人问了一个问题:净土有生住异灭吗? 我回答的是:物质的世界才有成住坏空,生住异灭。如果极乐世界是物质世界,你即使是以光速度从这个世界到极乐世界,你走很久很久也走不到啊。而在经典上讲这里一往生,那里马上就能莲花化生。所以,极乐世界不是物质世界。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愿力化现,阿弥陀佛的愿力无尽,极乐世界就是无尽。 一位同修说:你这答案是不对的,佛教里面哪有什么物质世界精神世界的分法?
  • 0
    曾轮回为猪的人讲述:猪在被宰杀后仍有巨大痛苦! 在动物和人的相互轮回中,在一般典籍中最常见到的,并不是人和狗,而是人和猪之间的轮回,因为在中国,猪是肉类的主要来源,因此生为一只猪,自然免不了被宰杀的命运,所以,投胎为猪,不只是一种悲惨的宿命,还掺杂著因果报应的涵意在里头。 下面就是这个关于人猪轮回,令人闻之耸然的故事。 在宴会上与一位董姓立法委员的太太同桌,闲谈中得知,董姓夫妇虽然应酬繁忙,但自早年起
    Rpfuliy 4-18
  • 1
    不一定。 善恶因果,确实是善因善果,恶因恶果的关联。但是决定他投生的去向,原因也很多。 依佛教的因果观,投生的业力起决定作用。 那么什么业力在其死时成熟,可以获得果报,则较为复杂。 依瑜伽论的意思,是随重业,随数习,随欲愿。 随重业,就是此生结束,后生现起的果报是随较重的业力先成熟。 随数习,就是随你的最常作的习性而去投生。 随欲愿,就是你的欲求和愿心,也可以引导你投生的方向。 在未成就生死自在的凡夫中,
    2012春天 8-13
  • 5
    怎样直指见性?
    fgh2378 5-15
  • 2
    《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的100卷大论,由唐代的玄奘大师千辛万苦从印度取回并翻译出来。 当当网的这部巨著的电子版平日售价40元,于4月17日零点至4月19日24点做活动免费,购买后,可在电脑浏览器中、安卓手机及平板的“当当读书”应用中、苹果手机及平板的“当当读书”应用中进行下载阅读。 以下是使用“当当读书”手机应用进行阅读的效果截图:
  • 2
    妙境长老:(六妙门节选) 佛法里面,“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主要是破除“我”(破除我见):   我简单的说一下,何谓“我”? 我们中国的哲学,并未明白说出何谓“我”。但是,印度的外道哲学是明白说出何谓“我”,就是在我们的生命体里面,有一个永久存在的体性东西。也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都是物质组织成的,这个物质,我们可以感觉有变化,有时胖了,有时瘦了,外面的营养品也是物质,吃到身体里面,在身体里面发
    冬月111 3-13
  • 47
    经:指佛灭度后其弟子归集佛对其弟子所说的对话集。 论:是指佛的后代弟子,在学习修习参悟中对佛理的体会。 那么我们如何看待“论” 第一:论是弟子的体会,就和心得体会一样。 第二:论不能代表佛法,不能作为是对佛经的解释。 第三:论只能参考,不能照搬。 第四:写论的人不一定就已经知见法意佛意。 为何这么说: 因为, 把论当做作佛法,的意思是说 佛没有智慧,需要写论的人来补充。指正。 如果是作为佛经的解释,就是诽谤佛没
  • 1
    米兰王问经(《那先比丘经》)记载 有一位聪明的那先比丘,从他的智慧流露事迹中,可以知道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奇人。 有一次,弥兰陀王故意要非难那先
  • 5
    问:法师,心常常会很乱,乱个不停;会发现自己不知道跑到那里去了,想要回来,知道要回来,可是已经不知道跑到那里去,很难回来。 妙境长老答:
  • 2
    妙境长老--如何学习才能通达《瑜伽师地论》 问:如何学习才能通达《瑜伽师地论》? 答:假如每天能用奢摩他、毘钵舍那来帮助自己学习《瑜伽师地论》;
    频道道 12-31
  • 6
    光是了知空性还是不够的。虽然,它帮助你具有乐正知见,但是并不能破除烦恼。 这还要戒定慧的修行。 首先达到闻慧成就,是通达法义。就是对空性的了
    bioslzk 12-14
  • 9
    《金刚经》云:“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一般人眼里的无为就是无为而治,是道德经所讲的无为,无所作为,那么有人就会说,猪无为,羊无为,
    心囊 11-9
  • 2
    我执,是众生流转生死和一切恶行的根源,一切烦恼的基础,一切痛苦的因。 我执是执着五蕴生命体里有一个我,是不变不死自在的。 但这只是虚妄执着,仔
    at4331 11-1
  • 6
    百度知道_知道佛教 吧祝贵吧越建越好。 欢迎来 百度知道_知道佛教吧做客、长住。
    cuishuo001 11-1
  • 0
    所谓“原始经典”是日本学者开始用如此定义。在学术界,学者认为四部阿含为“原始经典”。南传则有五部尼柯耶。 但不能人为分割圣教。这种说法容易使
  • 6
    “阿难出家前佛祖问阿难有多喜欢那个女子” 求教,这个故事是怎么回事啊?
  • 0
    中阿含 中阿二0一、嗏帝经(大正藏一、七六六页。) 渔夫之子比丘嗏帝应诺而诣世尊之处。诣而稽首世尊,于一面坐。对于一面坐之比丘嗏帝,世尊问曰:“
  • 7
    据说念佛珠从最大的那颗开始念,念到最大的那个珠子后,不要超过它,然后就要把整个佛珠换个面也可以说换个头,也就是从结尾处开始倒过去念。意思就是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会员

目录:

友情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