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谈空说空,是为了破五蕴,破执着。 破除五蕴,破除执着,然后,本有的圆明之性显现。 耳根圆通章:“......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 六祖:“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楞严:“空性圆明”,空后十方圆明的本性显现。 "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
15我是一个淫欲很重的人,反反复复做不到。人又懒。我在网上买本书,挺不错的,打算分享出来。我也不知道这次能坚持多久。
-
6这部电影好精彩啊,推介大家在假期时间里欣赏,精彩场面叠出,惊喜不断! 特别是文殊师利携咒前往救护阿难那一幕,文殊霸气侧漏,世尊起咒威严无比,先赞为敬!
-
9两次研读《维摩诘》,第一次读,费劲地咬文嚼字;第二次读,“心田沐浴柔光”,只能这样描述读后感,实在用不上什么言辞来表达。 ------------------------------------------------------------------------------------------------------------------------ 曾经的我蛮纠结各册部卷的出处,也纠结其作者,更纠结是否有大德们或组织的认证......... 现在的我不再纠结了,想通了。 如果一本书是讲善知识的,读完以后能够助人明心见性的,哪怕这本书是由一只蚊子所编著的,也值
-
7【素食分享】我曾吃过的素食
-
2冷清冷清的。
-
5这几年,经历了前20多年都没经历过的,母亲患病,父亲和姥姥姥爷接连生病 手术,再加上自己失业,收到父母的埋怨,30岁了自己也没找自己的另一半,婚姻事业一塌糊涂,该怎么办
-
4谁愿意听?谁愿意来?
-
1
-
15性/空真/色 ,性/色真/空 ,是什么意思?
-
9我前几天因为压力犯了邪YIN,后来由于时间问题我就读了5遍楞严咒,结果第二天运势瞬间变好,一切都顺着我的意思走了
-
9
-
1“地水火风根识”这六大种性并不显现,唯一显现的便是空性,此空性遍一切处,具有永恒的张力,无时无刻不在化解着“万有(一切众生)”的束缚力(业力)。这就是说能使众生究竟解脱的力,便是佛性海所显现出来的空性化解力,而其它的任何佛菩萨的加持力只是随缘的方便。所以认为法身佛不度众生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wODYxMDA5Mw==&mid=2459212598&idx=1&sn=5a129fe69fc680b01e12482e9948a2e0&chksm=8c0c7374bb7bfa62acbaab80d8dc4404c
-
2若想得到最宝贵的收获,就是凡事不与人争,不打妄想。 ◎宣化上人 开示于香港一九七八年九月二十六日为什么有的人的头发都白了?因为打太多妄想,内忧外患,消耗太多精力。如果你们记得,从前我在香港时,曾经有一段时间,头发完全斑白了。我到了美国,往镜子一照,不禁对自己说:“这是怎么一回事?一定是打太多妄想了。”孔子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如果不被七情六欲所操纵,而能调伏身心,这才谓之和
-
1(94)虚空、虚空界、造色大种-爱我中华老师系列开示m网页链接 爱我中华:这段内容是说无色界众生已近成就无漏通,但还有造色之习气。也就是说喜欢给蠢动含灵的灵界众生强施加外束缚力,使其转化为临虚尘。
-
7
-
0网页链接 爱我中华:从虚空法身佛所滋生出第一位化身佛者,应可视为第一有。但初位化身佛的名字并不是一定要尊称毗卢遮那佛或卢舍那佛,毗卢遮那佛和卢舍那佛只是莲华藏世界海教主的名字。
-
0《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卷九十五 何故眼根不名为智。答眼根是色。智非色故。复次眼根不相应。无所依。无所缘。无行相。无警觉。智不尔故。 问:为什么眼根不是智呢?答眼根是色(眼睛属于楞严经中说的浮尘根,眼神经系统与大脑的识别区域才是眼根的依附处,属于暗物质类),而智属于一种精神能量场,类比于暗能量,所以不是物质。另外眼根属于一种传导连接的结构,所以他不会有分别等功能,而智就是了了分明的全体大用。
-
16不知在哪可以请到古梵语楞严咒
-
7有需要的告诉我就行
-
1佛法与人生 连载(一) 人们对佛学的认识不尽相同,有的说是宗教,亦有说是哲学。我则说佛学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佛学是科学,是认识宇宙与生命奥秘的大科学。学好佛学对人生的指导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价值。 在这浩瀚的大宇宙之中,有着无尽的物种。它们千奇百怪,各自有着它们不同的运动变化规律。人类也是宇宙内的物种之一,人类的发展与衰亡,也毫不例外的与其 他物种一样,按着一定的运动规律不断变化着。而这个变化运动过程中
-
17无声说法 我和朋友们一起游览仙湖植物园,在古化石区里捡到一个约六亿年之久的树科植物古化石,看到它光 滑晶莹的表面,十分感慨,便带回家来。 在佛堂里我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它,不久在我脑海里便展现出这样的画面:“灵动的微尘逐渐扩大,演变出一个个大小不等的能量团,继而又形成了各类微弱的物种,在大地上繁衍。成群的动物、成片的植物随着年代变迁不断衰亡,逐渐化成了矿石和土地。然而大地并不因为它们的补充,使得地球的体积
-
6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地揭示了宗教的本质、社会作用及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历史规律,确立了工人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科学态度以及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原则。基本内容有: (1)宗教的本质。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人的异化形式,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
-
5复云何业获种族卑贱?有十种业。云何十种? 一贪爱名利不修施行。 二嫉妒他荣。 三轻毁父母。 四不遵师法。 五讥谤贤善。 六亲近恶友。 七劝他作恶。 八破坏他善。 九货易经像。 十不信三宝!
-
13如有需要慧律法师的视频请下载网络龙树APP慧律法师专弘道场
-
0
-
9
-
0
-
0
-
4电子版楞严经浅释和楞严义贯,有需要的私信我
-
651.阿难,汝更听此祗陀园中,食办击鼓,众集撞钟,钟鼓音声,前后相续。于意云何?此等为是声来耳边、耳往声处?“阿难,若复此声,来于耳边,如我乞食,室罗筏城,在祗陀林,则无有我。此声必来阿难耳处,目连迦叶应不俱闻,何况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门,一闻钟声,同来食处。” 我的理解就是声音来到耳边了,击鼓撞钟,声波通过空气来到人耳边。 2. “阿难,汝又嗅此炉中旃檀。此香若复然于一铢,室罗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于意云何?
-
51
-
21.看看《妙法莲华经》到底“妙”在哪里?智者大师光讲这个“妙”字,三个月还没讲完。 2.打开《法华经》,尝尝“醍醐”的味道!《法华经》在“五味”里头,就是“醍醐”,“无上醍醐妙味”。醍醐,据说是世间最稀有的、最妙的一种味道。 3. 体会为什么《法华经》的地位这么高,素有“经中之王”之称。在《法华经》中,世尊盛赞此经“于一切诸经法中,最为第一”,并用了各种比喻来描述这部经的伟大。 4. 明了佛出世的真正
-
118声明:看见很多人,随意曲解《首楞严咒》,而这道威力无比的大咒王,就是末法时代最需要的大法之一,三根普覆,降魔卫道,威德撼天动地;所以贴上《首楞严咒》的咒文大意,仅供大家参考,底本是房山石经不空三藏的译本,和流通本所不同。咒文的真正意义,只有佛和大威德菩萨才能明了,而这殊胜尊贵的大佛顶,更是佛顶之佛,不是凡夫可以究竟的,所以只是字面意思而已! 第一会 南无如来、善逝、应供、正遍知,南无如来诸佛百千万亿6楞严经传入中土的原因 此经西来之因缘 《楞严经》还没有传入中国之前,其盛名先至,因在隋朝 (581-617)时有位梵僧,见智者大师(天台宗的创始人)所立59菩萨的五十二个阶位 一个凡人若证到初地菩萨的果位,一切就发生了质变,他能在一刹那顷产生一百个化身(意生身),去一百个净土面见百佛尊;一刹那顷获得百佛加持亦能明清了知;以神通力了知有住世的必要时,则以自己的功德力加持寿命,使之住寿历经百劫…… 菩萨,是梵文的音译(简译),全译是“菩提萨垛”。它的意思,“菩提”是觉,“萨垛”是有情,菩萨,便是觉有情。有情是指有情爱与情性的生命。信 佛学佛之后发愿自度度人11现在你念佛,只能止妄 现在你念阿弥陀佛,只能是止妄。念佛要能达到用真心念,不要用妄心念。这个现在我们的道友做不到,特别是我们在家道友做不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