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产品吧
关注: 6,141 贴子: 38,822

小耳朵亲子成长乐园

  • 目录:
  • 学校话题
  • 1
    火花思维有哪些独特的教学方法?
  • 0
    首先,家长要重视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给他多创造一些社交机会。 最初,可以选择到公园或邻居家,让孩子多和其他同龄人接触;然后逐步扩大场所,可以带孩子去超市、商场买东西,逐步锻炼孩子跟不同年龄的陌生人说话。 在进入一个新的社交环境之前,特别是前几次,家长要向孩子描述这个环境的基本情况。 比如在哪里,有什么人,有什么活动,跟以前去的哪个地方比较类似,如果遇到什么情况,该如何对待。 这样在孩子真正进入这个场所
  • 0
    社交能力差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 而孩子的社交能力,可以通过亲子互动方式,来影响他们的抑郁症状。 这就要求家长重视陪伴,并多花一些时间和孩子一起出游、玩耍、共享快乐。 有时,孩子在一旁玩游戏,家长可以不参与游戏本身,只在一旁观察,鼓励孩子分享,但如果只顾自玩手机,就是低质量的陪伴了。
  • 0
    以下是关于孩子社交能力评定的一些标准,家长们可以对照一下自己的孩子。 我的孩子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吗? 我的孩子会倾听吗? 我的孩子会使用礼貌用语吗? 我的孩子能够等待和延迟满足吗? 我的孩子会分享吗? 我的孩子会帮助别人吗? 我的孩子“诚实”吗?(能区分想象和现实吗?) 我的孩子能遵守规则吗? 我的孩子会合作吗? 我的孩子具有公德心、会爱护公物吗? 我的孩子有同理心吗? 我的孩子会赞美和欣赏他人吗? 我
  • 0
    生活中,有的孩子怕见生人,不愿意到人多、热闹的场合。甚至跟熟人谈话时,都感到紧张、脸红、羞怯。有的还会伴有口齿不清、口吃、不敢抬头看人等情况。严重时,还会出现惶恐不安、出汗、心跳加快等现象。这些现象我们称之为“社交恐惧”。排除遗传或生理上的原因,常见的因素有以下两种: 1)来自强势父母的压力 这类孩子生活在家庭环境的阴影之下。他们的生活中充斥着父母的批评,训斥,甚至体罚;如果父母脾气暴躁,经常情绪不好
  • 0
    睡眠对于孩子是一个很重要的生长发育过程,建立良好的睡眠仪式,不但能让孩子准时入睡,还能提高睡眠质量,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规律。 现代社会工作节奏快,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之又少。 每天都有那么一小时的时光,我们把自己交给孩子,也让孩子把心交给我们,是一种亲子关系的升华。 千万不要让孩子伤心地睡着,那对孩子真的是莫大的伤害。换个方式,也许能让睡前时光,变成难得可贵的亲子时光。
  • 0
    睡前如果与电子产品为伴的话,会让孩子大脑皮层持续兴奋,精神不能放松,不能安然入眠。 想要让孩子睡前内心安静下来,我们需要关闭电子产品,陪伴孩子睡前阅读。 睡前阅读是一种习惯,也是孩子大脑发育、思维形成的过程。阅读不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认识世界的一个窗户。 我们都知道睡前阅读的重要性,但是有一个“冷知识”大家可能不熟悉。 爸爸给孩子读睡前故事,会让孩子受益更大,尤其是爸爸在孩子两岁之前就开始为其阅读
  • 0
    我们做家长的,总是会在孩子长大,到了青春期时,开始感叹,孩子有了自己的小世界,不愿意跟父母交流了。 其实亲子之间的交流习惯,应该从小就养成。 父母与孩子可以通过交换秘密的方式,到达彼此的内心,也让孩子知道,家人是可以完全信任的。 和孩子交流心声,交换秘密,是亲子间最好的交流,也能让我们更好地获取孩子在学校的情况。 睡前的时光,就是打开孩子内心世界的钥匙,也是建立孩子安全感的桥梁。 这个时间,亲子之间像是
  • 0
    睡前时光,家长更容易心平气和倾听,孩子更倾向于和妈妈倾诉。 妈妈可以更坦荡地表达爱意,毫不遮掩地告诉孩子,你今天又进步了,你真的很棒。 让孩子带着认可和爱意入睡,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孩子是很需要鼓励的,尤其是妈妈温柔的语言,讲述他当天的成长,他会觉得很振奋,这种甜蜜的心情,会把孩子带入甜睡时光,也是开启第二天开心生活的钥匙。
  • 0
    妈妈:亨利,你可以像妈妈这样亲亲妹妹,你老戳她,她会很疼的。 亨利:好的,妈妈。我也来亲亲妹妹。 我们需要教孩子尊重他人的边界。 比较好的方式,就是亲自当好表率,不仅尊重他人的边界,也要求自己的边界得到尊重。 有些孩子会不停地做一件令人烦恼的事,是因为小家伙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事情可做。 这时,父母最好能给予示范,并告诉孩子怎样做更好。 拒绝他人,又不伤害别人,对我们大人来说,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当站
  • 0
    很多孩子睡觉前,都会磨着爸爸妈妈讲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或者不断地提出别的要求,把爸爸妈妈折磨得疲惫不堪,甚至明明已经困了还想继续玩。 这时,我们做家长的不要着急,也不要对孩子失去耐心。 他们只是享受那个时间段的亲子时光,那个妈妈很温柔,爸爸终于放下工作,只属于自己的时光。 这个时候如果爸爸妈妈的态度是尖锐的,那真的会刺伤孩子,也破坏亲子间的亲密感。
  • 0
    被打骂之后,孩子会哭会害怕,他们在怕什么? 他们最怕的是,自己全身心无条件信赖的父母,对自己的爱却是“有条件的”,而自己的“不乖”丧失了爸爸妈妈的爱。 加上睡前人的情绪放大,很容易让孩子遇事消极,不自信。心中的爱不笃定,严重影响孩子安全感的形成。
  • 0
    睡觉前,孩子如果受到刺激,大脑会提高皮质醇(压力荷尔蒙)的水平,明显地提升个体所感受到的压力,使人变得情绪不稳定、易怒、易激惹。 入睡后,大脑的思维还在继续,孩子会做噩梦,甚至梦游。 也就是说睡前的情绪,会被“刻”在孩子的内心深处,也许他第二天已经忘记,但他心灵受到的每一次暴击,都可能会成为他性格的一部分。
  • 0
    正是养育孩子中,这些琐碎而微末的小事,让我懂得: 爱,比教育重要一万倍。 为人父母,不该急于用自我的成见,去否定孩子的感受,也不该用焦虑的头脑,去审判孩子的作为,更不该用所谓的正确,剥夺孩子体验的权利。 我们要蹲下来,以一颗谦卑敬畏的心,与孩子共情共鸣,和孩子相连相接,让孩子在被看见被理解被尊重中,建立遵循内心感受和自我意愿的秩序和热爱。 因为,真正影响孩子一生,并非知识,而是体验。 真正伴随孩子一生,
  • 0
    没有不幸福的孩子,只有不让孩子幸福的父母,父母的钝感力是孩子成长中幸福指数的基石。 我们看着初生婴儿天使般的微笑,父母的愿望只是单纯地希望他能幸福快乐。 慢慢地,我们就希望他和别人家的孩子一样优秀、懂事、双商在线……一点一点剥夺着孩子的幸福。 父母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请接受孩子只是个普通的小孩,用迟钝的温和的力量去陪伴孩子,和他一起成长。 风在摇它的叶子,草在结它的种子。 长长的路,请让孩子慢慢地走。
  • 0
    越敏感的父母,孩子活得越累。而越钝感的父母,孩子过得越轻松。 当成长氛围更自由了,孩子也就能成长得更好更幸福。 父母都希望孩子越来越优秀,未来能够成才。 因此父母们往往都很敏锐,容不得孩子不优秀。 认为只要对孩子有益的就统统塞给他,像赶鸭子一样,一路催着孩子往前走,孩子就能变得优秀。 殊不知孩子连喘气的时间都没有,导致孩子内心充满了压力,毫无幸福感。
  • 0
    在孩子幼小的时候,教育无非是些吃喝拉撒的小事情。可一件件的小事情,培育了孩子习惯的好坏。 习惯即行为,行为即性格。 我们夸一个人性格好,实质是在夸他这个人,行为作风让人舒服。而行为作风,截肢开来,就是由一个个良好习惯组成。 在职场上打拼过的父母都有这个感受,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飞多高,靠的不是学历,更不是颜值,而是性格。 什么是教育? 所谓的教育,就是养成习惯。
  • 0
    那么什么时候奖励,怎么奖励是合适的呢? 没必要对孩子所做的每一件事都给予奖励,当我们看到孩子有进步或者表现出新的、积极的态度时可以给予奖励。 具体怎么做呢? 1. 立即。做出的行为与得到奖励的时间间隔越短,奖励就越有效。 2. 分时段进行。 对娃的大脑来说,实现长期目标是一项非常困难的技能。 而倘若能帮助娃切割目标,每个阶段完成分阶段目标,接着帮他加油打气,让他可以再接再厉,这对他未来的学习和人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 0
    具体举个例子。如果娃关掉电视,不再看动画片。我们给予两个奖励—— A:物质奖励,比如巧克力,玩具。 B:情绪奖励,陪孩子玩孩子感兴趣的事,比如拼图游戏、讲故事。 B一定是更优的选择。 原因有两个: 第一,一项正确的社会性活动——关电视,和另一项社会性活动——孩子喜欢玩的游戏,二者属于同类型;但关电视与具体实物“玩具”却属于不同类型。所以相比较而言,前二者的结合更容易。 第二,“我们陪娃做游戏”和“奖励他们一个
  • 0
    奖励做得好,教育就成功了90% 如果你知道如何奖励孩子,如果你知道什么时候奖励他,那么你将在养育这场战斗中获得90%的胜率,同时你和你的孩子都会对亲子关系更加满意。 奖励之所以对大脑发育重要,是因为每当娃感觉到被奖励时,在大脑控制动机的区域,就会分泌出一种我们称之为“多巴胺”的物质。多巴胺是一种和人的情绪、感觉有关的物质,它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它有助于提高记忆力。 在奖励时,分泌的多巴胺可以让娃的大脑将已经
  • 0
    当然,有时候事情不能按时进行或完成也会让我们焦虑。但为了避免紧张感,需要我们提前作好准备,给自己和家人充足的准备时间。 比如全家老少5口要一起出行,那么就给每个人15分钟的时间提前准备。这意味着想要按计划坐进车里,必须在1个小时前或者更早的时间就开始准备了。但是,没有必要对大家说:“我们必须在45分钟后出发。”这会让自己和家人都更紧张,心里总在倒数时间。不如说:“现在开始,我们要把东西装进背包了。”“现在
  • 0
    和孩子一起玩游戏,会使我们的步伐慢下来。 孩子的世界单纯得没有时间概念,所有的游戏中都不包含“赶时间”这个项目。 他们玩得悠然自得,全情投入,因为再没有什么能比当前的玩耍更重要的了,即使有他们也不在乎。 所以,建议经常加入孩子的游戏,感受时间停止或缓慢前行的幸福感,摆脱成人的急躁和独断。
  • 0
    房间一尘不染,还可以做出色香味俱佳的美食,同把家里的每个人都照顾得非常好。能全心全意地陪伴孩子成长,同时还是薪水让人艳羡的职场精英。 多么完美的女人,你真的能做到吗? 好吧,你不能! 事实上,我们越早承认这一点,就会越早受益。也许这个世界有超人,但要勇于承认自己不是! 成为妈妈之后,我们要经常重新审视“高效率”一词的含义。 比如一个人在家带孩子,最好不轻易趁孩子睡觉开始一项巨大的家居工程,哪怕是彻底的打
  • 0
    作为妈妈,我们有太多的事要做,而能用来做这些事的时间又太少。 自然而然地,我们就会去尝试同时做好几件事。 当然,只要安排得当,几件事情一起做没有什么问题,比如一边看电视一边叠衣服。 可是,这种高效率的做事方法一旦用在育儿中,经常会让我们有崩溃感。 比如一边在厨房里想要切出细细的土豆丝,一边还想着女儿会不会没有像你安排的那样坐在客厅的地上乖乖地玩积木,她会不会爬去摸电源插头。结果,你不得不放下刀去看女儿
  • 0
    要知道,压力是会传染的。 那么,有些东西必须放弃! 虽然我们总说没有时间,但实际上赶时间在很多时候还是出于习惯。毕竟,生活中没有人要面临什么最后的期限。 所以,可以把“别着急,慢慢来”这样的一句话作为口头禅,甚至贴在家里的门廊里。 也许这样可以使我们经常受到提醒,有助于改变着急的习惯。 当自己觉得被一些“立刻”“马上”的事情弄得不堪重负的时候,能迅速冷静下来。 更为神奇的是,当你习惯对孩子说这句话之后,他
  • 0
    爸爸:你这样玩儿水,会把新鞋子弄湿的,鞋子多漂亮啊。 妈妈:妈妈很伤心,很生气。看,你把鞋子弄湿了。 孩子在两岁后,会经历他人生的第一个心理反抗期 。 父母对孩子要有原则,但2、3岁的孩子毕竟不是成人,过多地讲道理是不合适的。 可以利用孩子对大人的依赖,用语言及非语言的表现,让孩子感觉到“拒绝”。 例如:“妈妈生气了。”要告诉他:“你这样做我不喜欢。” 这会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他所做的影响了别人,要学会考虑他
  • 0
    孩子:妈妈,我想吃巧克力。 妈妈:妈妈没办法给你买巧克力,不过苹果和草莓你也很爱吃,选一样吧。 孩子:我要吃草莓。 给孩子选择和决定的机会,会让孩子感觉自己有“权力”控制局面,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责任感。 对幼儿及学龄前儿童而言,选项不宜过多,二选一即可。比如,在家里只能滚球,在室外可以扔球,你选择哪个?
  • 0
    孩子:妈妈,我要吃糖。 大人:可以,吃完饭以后给你吃糖,现在咱们先吃一个苹果吧。 孩子:妈妈,我可以玩儿一会儿吗? 大人:嗯,你写完作业以后,就可以玩很长时间。 当听到父母说“不”时,孩子可能无法理解父母为什么会拒绝自己的要求。 对于孩子的行为,作为家长的你,首先要做的是接纳,试着去理解孩子的愿望和需求,而不是一开口就拒绝或指责。
  • 0
    我们的态度,决定了拒绝本身的成效。在拒绝孩子时,语气要肯定,态度要温和,语言简单,避免唠叨;对于同样的事,家长之间的态度也要保持一致,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规范。 一旦拒绝了孩子,就不能出尔反尔。即便发现有不妥,可以以后弥补,也不要因孩子撒娇哭泣就改变决定。否则他们就会“学会”用撒娇哭泣,来获取他们想要的。 另外,还要明确一点:我们要让孩子知道,我们只是拒绝孩子要求的这件事,不是拒绝孩子。这样的意见,
  • 0
    不遵守规则 孩子到了2岁,就已经可以明白一些简单的规则了。他们违反规则大多数时候并非故意,而是不明白。这时父母需要坚定地说“不”,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如“红灯停,绿灯行”、“乱扔垃圾”等。 伤害别人 3岁以下的孩子,常常会用一些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情感。比如,生气时,他们可能会打人或咬人。但并不知道这样,这会给别人带来伤害。大人在阻止他的同时,要先抚慰他的愤怒。可以握住他的手臂说:“我知道你很生气,但是不可以咬
  • 0
    对待孩子的无理要求,粗暴地拒绝,是直接的方式,但也存在很大的隐患。心理学研究发现,那些因为物质索求,被严酷拒绝的孩子,将来或将发展成内在匮乏型的人格。 因为曾经的要求被冷酷拒绝,孩子会在潜意识中形成这样的认知:我不够好,我不配得到。长大以后,无论在什么场合,他们都不敢争取自己的利益,因为害怕遭到同样的拒绝。 孩子的需求,无非集中在三方面:陪伴、探索,确认自己的重要性。面对孩子的要求,我们需要先弄清楚
  • 0
    “好宝宝”这样的话是典型的“夸人格”,家长们会无心地将其挂在嘴。但“好”是一个很虚无的概念,如果孩子总被扣上这样一顶大帽子,对他反而是种压力。 成年人也是,当领导不断夸奖你时,开始还会沾沾自喜,但慢慢地就会感觉到压力,甚至不想做得完美,以便得到喘息的机会。 如果家长的称赞总是“言过其实”,孩子也会有压力,觉得自己不配这样的赞美。他们会怎么办呢?那就是在你刚刚赞美完他的时候,他就做出让你头疼的事情,以
  • 0
    “你真聪明!”——又一个家长惯用的评语。 家长对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如果都用“聪明”来定义,结果只能是让孩子觉得好成绩是与聪明划等号,一方面他会变得“自负”而非“自信”,另一方面,他们面对挑战会采取回避,因为不想出现与聪明不相符的结果。 研究人员让幼儿园孩子解决了一些难题,然后,对一半的孩子说:“答对了8道题,你们很聪明。”对另一半说:“答对8道题,你们很努力。” 接着给他们两种任务选择:一种是可能出一些差
  • 0
    “宝宝真棒”,这样的表扬对家长来说真是轻车熟路。在家长眼里,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细节都是值得惊叹和赞美的——宝宝会笑了,宝宝会翻身了,宝宝会蹦了,宝宝说话了……就是在这种不断的惊喜中,家长已经习惯于对着孩子说出“真棒!”、“真好!”这样的评价,甚至一句轻轻的“啊”都充满着赞赏的语气。 家长随口的夸奖,可能意识不到会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直到有一天,发现孩子变得害怕失败,经不起一丁点儿挫折。总是笼统地表扬
  • 0
    大人:看到你打弟弟,我很生气,心里像有一团火在烧。我不允许你再伤害他! 大人:看,你把鞋子、袜子、玩具扔得满地都是, 我很生气,真的很生气。 大人:我做好了饭,你不吃,我很生气,也很失望。 情绪具有记忆性。不良情绪若不及时清理,就会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所以坏情绪是不能积累的。在我们的童年时代,没有人告诉我们,如何处理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愤怒情绪。 我们所受的教育,让我们对自己的愤怒感到内疚,在表达
  • 0
    孩子:好难过。今天老师批评了我,说我是骗子,因为我告诉她我忘了写家庭作业。她说她要打电话告诉你。 大人:是吗?你今天真倒霉。 孩子:嗯。 大人:在全班同学面前被叫做骗子,你一定觉得很丢脸。 孩子:我觉得很丢脸,很难过。 大人:我打赌你一定在心里偷偷骂了她几句! 孩子:你怎么知道? 大人:当有人伤害了我们的时候,我们通常都会这么做。 孩子:嘿嘿,那我感觉好多了。…… 与孩子沟通,需要将我们的关怀、爱心、赞赏、鼓
  • 1
    火花思维逻辑思维口碑怎么样,孩子学习兴趣高吗?
  • 0
    孩子:这是谁画的画儿?真难看。 老师:在我们的幼儿园,你没有必要一定要画漂亮的画儿。如果你喜欢,你也可以画难看的画儿。 孩子:谁弄坏了这辆小汽车? 老师:玩具是拿来玩儿的,有时候它们会坏,就是这样…… 这个第一天到幼儿园上学的孩子,虽然刚开始有些抵触和害怕,但他还是慢慢接受了眼前的这位老师。因为通过对话,他觉得这个老师很好,即使自己的画儿画得很难看,或者把玩具弄坏了,老师也不会生气,自己不需要害怕,待
  • 0
    大人:我看到了一个生气的小男孩儿,一个嘟着小嘴,非常生气的男孩儿。 孩子:我很生气。我非常生气。 大人:为什么? 孩子(非常小声):我想你,我从学校回家后,你从来都不在家。 大人:嗯,我现在知道了,你希望从学校回家后能看到爸爸在家里…… 孩子一出生,就有愿望、也具有能力,去寻找生活的意义和表达自我的感受。 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外面,我们可以给予孩子重要的礼物,就是时间。因为有了时间,就可以倾听和被倾听。只有通
  • 0
    方法一. 合理满足 对孩子合理的需求,尤其是学习、探索环境的欲望要给予充分地满足。 方法二. 转移注意 对待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或危险的活动,应尽量避免正面冲突,可适当采取转移注意的办法进行软处理。如打开电视机看一些有趣的节目,给他喜欢的一件玩具,或者干脆带孩子离开当时的环境等等。 方法三. 故意忽视 有时,孩子会故意做一些恶作剧,以观察你的“有趣”反应。例如:你不让他打开电冰箱,他就故意当着你的面,把冰箱打开,等
  • 0
    孩子在1.5-3岁时表现得比较反抗,他们不太听话,爱发脾气,这都是正常的心理现象。因为在1岁半以后,孩子能独立行走,可以用语言表达要求,手部动作也增强了,他们独立性的增加,减少了对大人的依赖。 2岁过后,孩子的自我意识萌芽,“我”的概念逐步形成,什么事都想自己做。当这种想突出“我” 的强烈愿望,受到成人的约束时,就会表现出反抗的情绪。这种意志的自我表现,心理学上称为“第一反抗期”。 因此,面对这个时期的孩子,
  • 0
    很多父母最大的问题是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一旦孩子没达到自己的预期,就会愤怒地给孩子贴上“窝囊废”、“蠢货”等标签,永远一副我比你懂的脸。 其实,孩子天生就有他们精神内核和成长规律,他们现在慢不代表将来也慢。 现在性格内向,不代表将来社交有障碍,现在犯错,不代表他们未来就不优秀。 只要父母愿意花时间去陪伴和等待,他们就能在轻松的氛围里发掘出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受标签的制约,将来成为自己都讨厌的人。 “教
  • 0
    日常生活中,家长发现孩子起床不叠被子,往往会不耐烦说:“你真是头懒猪”,看似不经意的话,实际上对孩子自尊、自信伤害很深。 这时可以说:“妈妈希望你每天起床能把被子叠好,你不会我可以教你,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 批评孩子的科学方法,应当“就事论事”,用具体指导代替盲目指责,用提出希望代替严厉批评。 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孩子没有了心理攻击和内耗以后,他们才会有更多空间来思考和反省,以主动完善自己未来的行为
  • 0
    家庭教育的基础,不是教化,是交流与理解。 父母千万不要觉得孩子小就什么都不懂,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与做事的理由,所以我们在指正孩子错误之前,一定要先听听孩子的心声。 比如可以这样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是怎么想的可以说来听听吗,我们一起来面对好不好? 先倾听再沟通,知道孩子的真实想法,我们才能更有效的解决问题,如果一味指责谩骂,即使孩子承认了错误,但孩子心中更多的是委屈而不是想要去改正。
  • 0
    永远都不要低估了你的话对一个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对于一个如纸洁白的孩子,一旦被贴上标签,恐怕要挣扎一辈子。 身为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一定不要随便给孩子下定义,否则很可能会让孩子的幼小心灵受创。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格健全的人,使人成为人而不是某种人。” 在这里,我的理解是: 不给孩子贴标签,给他们自由成长的空间,也给他们足够的耐心,才是教育最温暖的底色,也是做父母最美的样子。
  • 0
    标签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会像一个预定的模子,扣在谁的身上,谁就会像被施了魔咒似的成为标签形容的样子,甚至这种推动还会在潜移默化中完成。 这时也许有人会说,我给孩子贴都是好标签,那该没问题吧? 并不是。 正能量的鼓励当然没错,但一旦标签化,过高的要求就会带给孩子无形的压力,造成精神上的巨大负担,最后得不偿失。 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 无论是“好”是“坏
  • 0
    其实,生活中这样的家长并不少见,他们经常会说:“你怎么这么胆小,连上课都不敢发言。” 或者,“你怎么这么蠢,干什么都不行。” 而且很多家长喜欢当着众人的面说这些,给孩子贴上不好的标签。 我们都相信,每一位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他们只不过是对孩子的个性以及不当行为抱怨几声而已,并不是要刻意去伤害孩子。 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当孩子的行为和个性被类化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
  • 0
    Spend---用来储存买零食和小玩意的钱 Save--- 用来储蓄买比较贵的东西的钱,或者是存到银行的钱 Share---用于捐款、帮助有需要的人或者是买礼物送人 有了储蓄罐之后,家长可以帮孩子列一张清单,让他们学会记录自己的财务开支。还可以写一张心愿单作为奖励,当他们可以在一定时期内(比如六个月)有意识、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财产后,可以收到一件他们渴望的礼物。 为了达成愿望,在尝到劳动的果实之前他们需要尽自己的努力存更多的钱。把孩子
  • 0
    1. 训练孩子有计划地使用钱 这个计划在给钱的时候制定比较好:家长只提出原则,具体内容则由孩子全权负责,家长不直接干预,但要监督、检查。 2. 留给孩子支配的数额应当把握在孩子有能力支配的范围之内 压岁钱大多超出孩子平时零用的数额,父母应建议孩子把钱存入银行,或者购买必需的大件物品,并依据孩子的年龄及其消费预算留下一部分当零花钱。 3. 带孩子购物,示范明智消费 父母给孩子买东西可带孩子一起去,通过货比三家,教会孩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同志

目录: 学校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