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吧
关注: 101 贴子: 180

发扬理学,光复儒门

  • 目录:
  • 中国古代史
  • 1
    今天是周敦頤先生的生日 王定源拆封的書是青簡女士作品《風物》 青簡女士在她的《尋美:攝影中的東方美學》裡有提及周敦頤先生 還說自己也姓周 王定源上星期看完的梅花攝影作品集的作者蔡英奇先生是醫生 也是攝影師 青簡女士也是如此 真神奇! 醫生也會有如此詩情畫意的靈魂與高水准的審美眼光 圓明園曾有一賞荷勝地 其名為“濂溪樂處” 此名即源於周敦頤先生是“濂溪先生” 北宋周敦頤先生是文學家 哲學家 他的《愛蓮說》入選中學語文教
  • 34
    大道尚有盈虚,人事岂无浮沉。人的命运如同宇宙 地球中的事物在千变万化中相互相克相生。从无到生,从生到旺,从旺到衰,从衰到死绝库,循环不已。 孔子曰不知命,不可以为君子。此语句并不是消极不思进取听凭运命安排,而是提醒世人,人事不能胡作非为,不能 过犹不及。。 命运如同医病,阴病阳治,阳 病阴疗。对症下药,才能够趋吉避凶 。
    周祛病 2-3
  • 7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 莲 说(译文)   水中、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惟独喜爱菊花。自从唐代以来
  • 15
    己未年,己已月,辛丑,丙申时叩拜祖上,我从小喜欢易经八卦,体悟道心,偶尔机缘 悟到易经,五运六气,有小悟,在祖上面前诚心3拜,
    周祛病 4-19
  • 1
    电视上看到的,非常注意保护自然风貌,道路上的石头都没有清除
    Zaki 1-19
  • 1
    古代竖行书写,无标点。《爱莲说》的原文是: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竖行,“予独爱莲”,“莲”字的下面,用毛笔,顿二下,代替上面的“莲”字。(此种方法,在现代也经常使用;比如在填写人员表格时,同样是男,或女,下面的表格就在男、女的格子内,
  • 0
    《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面且是一种内在的、此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是谓天人合一。 此在
  • 0
    简略地说来,从笛卡尔到康德的整个西方哲学所遵循的基本思路是一条知识论的思路,这一思路不妨被称为是一条对象的道路。这条道路的存在论起点是预设作为认知意识主体物的人与作为认知意识客体物的实在事物之间的截然二分。例如,在康德哲学的眼中,我们人类的科学认知的本质或者说科学知识如何可能的过程就是一个认知对象如何被认知主体,或者经由认知主体建构形成的过程,我们不妨可以将之称为“对象化”的过程,这个“对象化”过
    灼灼其华 10-14
  • 0
    4·15体信达顺见 孔子言仁,只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孔子谈到仁,只说:“走出家门时恭敬得就像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恭敬得就如承当大的祭典。” 看其气象,便须心广体胖,动容周旋中礼自然,惟慎独是守之之法。 看那气度,就该是心宽体胖,平时举止容仪、接待人事无不符合礼的自然,只有慎独是守持这谨敬的方法呀。 圣人修己以敬,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 圣人修养自己做到敬,以此来安定老百姓,厚实谨慎而天下太
  • 0
    4·11伯淳数柱见 伯淳在长安仓中闲坐,见长廊柱,以意数之,己尚不疑。 有一次程颢在长安县仓中闲坐,看到长廊下一排柱子,心下默默数过,自己起初并不怀疑数得准不准。 再数之,不合。 后来又数了一遍,与第一次数字不符合。 不免令人一一声言数之,乃与初数者无差。 鉴于前后数字不一致的矛盾状况,程颢不免让别人一个两个地读着数了数,结果与他第一次数的一样。 则知越著心把捉,越不定。 通过这件事,就说明了当人们越用心去把握
  • 0
    4·6理义养心见 李籲问:每常遇事,即能知操存之意。 李籲问:每当遇到忐忑颠簸的时候,就能够明白操持存养内心的重要性。 无事时,如何存养得熟? 但在没事的时候,怎样才能存养内心使之纯熟呢? 曰:古之人,耳之于乐,目之于礼,左右起居,盘盂几杖,有铭有戒,动息皆有所养。 程颢回答说:古代的人,用音乐通过耳来涵养心性,用礼仪通过眼睛来涵养心性,日常生活中行为活动,用具如盘盂几杖,都有铭文有箴戒之词,是故动中静时都
  • 0
    4·1守一圣要见 或问:“圣可学乎?” 有人问:“可以通过模仿学习而成为圣人吗?” 濂溪先生曰:“可。” 周敦颐说:“可以。” 曰:“有要乎?” 又问:“学做圣人有要领吗?” 曰:“有。” 回答说:“有。” “请问焉。” “请问这个要领。” 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 回答说:“守一是要领。守一就是无欲。无欲就能心中静虚,动念正直。静虚则明而无
  • 0
    1·13澄清本善见 “生之谓性”。 告子说:“天生具有的资质叫做性。” 性即气,气即性,生之谓也。 性就是气,气就是性,这就是天生具有的意思。 人生气禀,理有善恶,然不是性中元有此两物相对而生也。 人初生时禀受的气,从理上说是有善有恶,但是,既然天道本体涵摄善恶于一本,则天命之性亦可认为是超越善恶的,“道即性也”。既不能说有不好的性,也无所谓有好的性,性中本来就没有此两物相对而生的。此本然之性实超乎善恶之对待
  • 0
    3·24辞象达义见 伊川先生《易传序》曰: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 程颐的《易传序》中说:《周易》的“易”,是变化的意思,是随时变化以符合道。 其为书也,广大悉备,将以顺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尽事物之情,而示开物成物之道也。 《周易》这部书,内容广泛深远,包含了天、地、人所有的道理,以此顺应上天性命之理,以阐明昼夜、死生、光明与黑暗的原故,充分描述形容天下万物,以开启天下智慧,成就天下事业。 圣人之忧
  • 0
    3·22贵亲炙之见 谢显道云:明道先生善言《诗》,他又浑不曾章解句释,但优游玩味,吟哦上下,便使人有得处。 谢显道说:程颢先生善于讲论《诗经》,但他又几乎不曾一章一句解释,只是从容地玩味,上下地吟诵,就让人自然而然地领会了。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思之切矣。 比如说程颢先生在讲论《诗经·雄雉》中“你看那太阳和月亮,我的思念长又长。道路相隔太遥远,怎能来到我身旁!”这一句时,只是点评了一
  • 0
    3·15致道无穷见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孔子站在河边上说:‘逝去的人事就像这悠悠东去的水呀!’” 言道之体如此,这里须是自见得。 形容道体也是这样,这里应是学者自己去体会。 张绎曰:此便是无穷。 张绎说:这就是无穷的意思。 先生曰:固是道无穷。 程颐说:天道固然是无穷无尽的, 然怎生一个“无穷”便道了得他? 但怎的一个“无穷”就能把它说清楚说完整了呢? ——《二程遗书》卷十九 3·16读书前后见 今人不会读
  • 0
    3·12圣言远近见 凡解文字,但易其心,自见理。 大凡理解义理,只要心地平易些,不傲慢,自然能看出其中的道理。 理只是人理,甚分明,如一条平坦底道路。 理不过是关于人的道理,很明白,就像一条平坦的道路。 《诗》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此之谓也。 《诗经》上说:“大路平如磨刀石,直得就像箭杆子。”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或曰:圣人之言,恐不可浅近看他。 有人说:圣人的言语,恐怕不能用浅近的眼光来看待。 曰:圣人之言
  • 4
    周敦颐诞辰1000周年在道州举行活动
    西门庆 6-13
  • 8
    周氏 寻找派语相同的宗亲 启时家兮维可大,洪开昌明际日华。 我地原名楚蒲之分水湾,又名纯川之分水湾,现名湖北赤壁百花岭村。 我们这儿从古至今聚居的周氏都是周敦颐的后裔,具体到我们祠堂的始祖祥祖是至元三年公元1338年始迁本地。老谱记载:祥公祖,字定立,生于蜀而终于楚,元朝后期保卫边疆有功,升调任兵部尚书,升调未至,受病于途,遂营驻楚蒲之分水湾而卒。生子二,秀、易。秀祖兄弟卢墓(庐:简陋的房屋。卢墓:建简陋的
  • 0
    周敦颐在京城做官,把自己的田产送给自己的同乡,让同乡每年代为祭祖。 有这件事吗?如果有出处是哪里?
  • 0
    大型制作,已开拍。欢迎各位来交流
  • 10
    欢迎周敦颐大师门人弟子前去外交。希望两吧和平相处⊙▽⊙
  • 2
    @梦入江南路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濂溪後學

目录: 中国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