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禅修吧
关注: 107 贴子: 1,956

勿以浮云遮望眼

  • 目录:
  • 个人贴吧
  • 1
    打坐,放松身心,身体放松下来,意识放松下来(不要入思维纠缠)。 心不着念是最好的状态。 打坐,姿势可以多样,端坐,放松,腰约前挺,让身体有一个很好的放松姿势。手可以各种结印或不结印,这不是关键。 打坐的关键在心的状态,即是否放下心来,进入良好的身心感知状态。 初习打坐的人,一上坐,杂念丛生。。所以,一般选择一个依缘来排除干扰,比如观身,观念,随息。建议以随息为好。随息,也可以称观息,感知呼吸状态。 观身
    雪风486 4-11
  • 9
    四禅八定,度娘一下,就知道。 但四禅八定到底是怎么样的内涵,估计知之者甚少。 要知其中之奥妙,只有亲自体验到了,才会明白。 我也只走到初禅这一步,就这儿说说。 以前我说过,没体验初禅的人,是没有资格说四禅八定的。 定,指心态静虑状态;定,于身体感知感觉,相对于禅来讲,就没有太多的关联。 而禅,不但心态要入静,更是与身体的感知感觉密切相关。 有能力交流这方面的法友,欢迎交流。
  • 0
    过去、现在乃至未来,佛性是否一样,是一是二。。。 三世诸佛,见性无殊。 过去、现在、未来,诸佛见性,众生见性,无有二致。 但,过去因缘,现在因缘,未来因缘,却各各显现; 也就是显现出来的法相并不一样。 法相,并非见性。所见大海之波,并非大海本来样子,莫妄认浮沤体亡失大海水。 不与万法为侣者,见性也。 佛陀,悉达多太子并没显见今日场景,他不知道有科学的今天这样卫星上天,导弹飞的场景。 但他老人家见性显见因缘,
  • 0
    大乘佛法修证,一个重要的名相:心。 心,义指什么,一定要明了; 否则,大乘佛法修证无从说起。 佛法乃心法,明心(明了身心感知)是大乘佛法修证的第一步。 佛家说心,非实指,而为义指; 心,义指感知(感知、感觉、感受),涵感知之能和感知之所(相似于世间认知的主客观)。 心,为感知,因感知而带来感知执着的痛苦烦恼,乃至生死轮溺大问题。 不执着感知(因缘显现),则入清净觉。 清净觉,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或称清
  • 1
    很多人误以为觉知乃自性,第一义名相。实则非也。 正如心一样,一般人对佛法说的心,也是一脸懵逼,不知所云。 现在把佛法中说的心换一个非常直白明晰的词:感知。 感知即佛法中说的心。感知包括感觉、感受。 大乘佛法第一需要入门的就是明心,明什么心?就是明知自己当下感知! 一切问题皆是心的问题。一切问题皆是当下感知问题。 明白、明晰当下感知,明白、明晰心的问题,再解决(心)这一痛苦烦恼、生死轮溺的人生大问题。 要彻
  • 1
    离心意意识,非外道、声闻、缘觉可至达境界。(楞伽) 明白者,自然厘得清大小乘问题。 厘不清这句,则非真正入大乘。 小乘观修,未破识境,故曰未究竟(无明问题)。 大乘明心见性,破识(心)入真修。 破识(心),即破无明。 破无明与否,是大小乘根本讲究。 知见立,知,即无明本。这儿,“立知”就是入识(识心分别),“识”是无明的根。 一切问题,皆是心的问题。 佛法解决心及心的问题。 如何对待心的问题,如何解决心的问题
    ED洛风 3-9
  • 0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实无一法与人。 所谓佛法,并非世间法的知识建立体系。 应机说法,都是为引导迷人解脱心意意识的禁锢桎梏。 佛法解决心及心的问题。 解决心及心的问题,不是意识有为之方法。只有悟明“离心意意识”(开悟),始契解脱之道,大乘亦称觉悟。悟后不住涅槃,再入轮回做众生,即菩萨道。 离心意意识,不以心拽心,不以法求法,曰无为法:歇心息虑,渐除五阴染垢,长养圣胎。
  • 0
    祝各位道友春节快乐!
  • 3
    定,为身心的一种寂止现象,也就是身心的一种特殊状态。 外道法修习只得定,无慧。 外道定,严格意义上讲,仍属昏沉相。 佛家正定,克服定中昏沉,起观,故,佛家有以定发慧之说。 至于如何才不落外道定,而契佛家定慧之路,关注我的贴子去。 大乘佛法与小乘法也是不同的理路,非三言两语可表。 简而言之,小乘入禅定修习,如温室裁培;大乘虽也修禅定,但根本在解决明心见性问题,于一切时在行路,定慧等持,总持。
    liulibb 1-12
  • 2
    法友元旦快乐!家人吉祥![烟花][烟花][烟花][烟花]
  • 2
    感觉无可奈何啊,时时刻刻都在不停的奔向死亡,死路一条必死无疑啊。
  • 1
    头像是黄念祖老居士
    巴山马洛 12-30
  • 0
    试着放松有想法的那个位置,看看想法会不会因此而停止。
  • 1
    现在觉得思想界的问题太复杂了,里面水太深了,修心的修法要慢慢来修,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
    巴山马洛 12-30
  • 1
    学佛的,谁都在想”顿悟“这好事。谁都想”顿悟成佛“。 顿悟成佛,不是说一悟,就把自己弄成了佛。 顿悟成佛,指:“顿悟”,一下破掉无始劫来轮回的无明桎梏(识心分别)。 准确表述:一悟至佛地。为什么?佛即一切众生本具清净心(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 清净心,本具,不假它求,不从修得。唯离诸妄想可证。 如何才能离诸妄想,这就是“顿悟”这包药。 只有顿悟那一刹那,才彻底究竟的明了“清净心”,一悟至佛地(清净心)。
    巴山马洛 12-29
  • 5
    什么时候能做坏事,什么时候不能做坏事,这又是一个问题啊。我现在觉得有的时候要理解那些坏人,因为他们如果不做坏事跟人争个你死我活的话,最后他们就没办法生存下去,最后死的就是他们,就像一个国家必须发展军队一样,不然别的国家派军队入侵本国的时候怎么办呢?所以说咱们自己也要向那些坏人学习,必要的时候学会做坏事,学会整人害人,学会斗争,以此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你们觉得呢?
  • 1
    我觉得一切都是自己的感觉,所以说感觉最重要,就是说那种感觉你自己受得了就没事,受不了的话问题就很大了,非常难受,日子过不下去了,所以说我们要找到一种操控感觉的方法才行。
    巴山马洛 12-27
  • 2
    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 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 两句真语,即摄整个大乘法义,即示菩萨道行。 本无生灭,妄见生死。 清净心(佛义)无涉生灭,无关生死。 一切众生本具清净心,因无始无明,入妄心缘法,遮障清净心,而枉受六道轮溺。
    巴山马洛 12-17
  • 8
    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一切感知、感觉、感受皆五藴。五蕴即大乘法说的心意意识。 任何境界,皆属五蕴现象。 楞严中说五阴十魔,不必去记住那些什么魔什么精的说法,但一定要记住: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要关键时刻对不上号。 学法过程,种种奇奇怪怪的体验,皆是五蕴现象,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任何境界事,皆非圣证。圣证离一切境界(圣智)。任何作法皆有为法,如梦幻
    巴山马洛 12-10
  • 7
    七处征心不是心,七处心所不离心,能所皆属心。 能所之心为妄心。 离能所,则真心显。
  • 0
    修行是摄伏身心,摄伏身语意。打坐进入禅定修习,是极好的修行起步。 禅定修习的最好方式是打坐。打坐盘腿是个过程,怎么坐可以在网上查一下,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姿势来坐。一个姿势坐久一点可能带来不舒服,如果确定不是姿势问题,而是自己身体还没“调柔”,则应适当的坚持一下,这个称为熬腿,但不建议硬熬硬扛,以免带来不必要的身体伤害(禅修病很难治,几乎无法治)。待身心调柔,打坐就是一种非常良好的“享受”(禅悦),好
    巴山马洛 10-30
  • 2
    人身体有自发潜能,在正确的禅定修习过程中,会调理身心状态,特别是身体健康如果有问题,会自发调整,称八触现象。 一般来说,入初禅前会起八触现象,因入初禅是有身体条件的,就是俗称的气脉畅达什么的(实则是空身过程),身体要和𣈱。 如果把禅定修习中的发功现象拿岀来单单作为“气功”修炼,基本上是有害无益,最多也只是一时的一个新奇体验,因气功(气脉)的修法就是扯淡扯犊子。
    巴山马洛 10-28
  • 1
    佛法是心法,尤其是大乘佛法,绝对唯心。 学习佛法,要离世间法在实有认知感觉上的执着。 世间法是认知。认知带来有无,带来实有与实无的颠倒认知。 佛所说法,说感知,并解决感知,解脱感知带来的一切苦痛和生死轮溺。 此法无实无虚。 无虚,是学法不能让人堕入空亡,不能认为一切无有意义。 无实,佛法绝对唯心:万法唯心。离心无法。法不外求。
    巴山马洛 10-26
  • 0
    第一义言说用语,皆义指清净觉。 未证“离诸妄想”,说第一义,就是妄语。未证言证。 什么无我,什么无法,皆是说清净觉。 这些小杂毛,成天“无我无法”吼嘀震天价响,自己在干什么,却不知道。 证悟清净觉,即登如来地,起真修。
    巴山马洛 10-25
  • 2
    一楼留座
  • 1
    事来则应。事过无痕。
    巴山马洛 10-28
  • 0
    大乘佛法有止观一说,但于止观的义指,明白者寥寥。 严格说来,未明心见性者,不可能真正趣入“止观”。 但有心意意识的趣向造作,即非止,非观。 止观:离心意意识。唯证乃明。 未明心见性,可以在相似法上努力,即: 通过禅定修习,训练自己观念的能力,当念头起来,可以及时观察到,这个能力非常重要。 能观念起,当然就可以观察到整个心念的轨迹。 念起即觉,这是指圣量,于未明心见性证法者是不可能的事。 不论是否开悟,念起,
  • 0
    色,于心取相,为心入妄境(识心在境),入相对境。 空,心无挂碍,不入对境,不入分别,更无判断。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说色说空,都是在说心。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圣智圣量,无分别(心),不等于一抹黑。很多登徒子把“明明了了”当成圣智境界,大谬。 明明了了,不入分别,圣智境界。 同样在说“明明了了”,怎么就出了凡、圣境界问题。这儿就有一个破不破识境的问题。 凡夫的“明明了了”,是认取的“明明了了”,还在“识境
  • 1
    凡夫的境界,必然是身心感知在四大、五蕴、六入、十二识、十八界的客尘世界里,心内有法,心外有世界,入世间法。是故,枉受各种因缘境界轮溺,受种种苦。 悟得“如来真实义”(明心见性),证入法界身,身心感知与法相应,常观自心现量,善待各种因缘,了缘善法,三昧正受,解脱痛苦烦恼,解脱生死轮溺的枉受,安于大觉海。 离心意意识,是菩萨渐次转身,得如来身。 渐次转身的过程为法界身。
  • 0
    对于无佛法修证的一般人来讲,潜意识支配着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人生行为。故有“潜意识主宰命运”的说法。 潜意识不难觉察,进入“比量境”和“非量境”的思维活动,都是潜意识在作用。 思维反应可以用三个境界来概括:现量境,比量境,非量境。 现量境:即对当下所处状况的直觉心理反应。在心理学的层面,直觉是潜意识反应,但还没进入比量境和非量境。 在大乘佛法揭示里,直觉属于“现识”,还没有进入思维(分析、判断),这儿的
  • 0
    大约在2014年中,网上见一句体方法师说“你给我四十五小时,我给你一个解脱之道”。 这“解脱”二字当时触动了我,好奇心起,什么解脱之道。。 随后看了二集体方法师的佛法讲解视频,因不了解佛法,当一般性的视听收看,就搁下了。 但,这个因缘让我知道了佛法这回事,虽不明白什么是佛法。 一日朋友来家,见我在练字,他提议我抄写佛经,我觉得对,既练字又可以学习了解佛经。 后某一天,驾车在路上,身心突然出现一种欣悦,是自己一
  • 1
    心理问题,情绪问题,根本原因在心念不正(纠结纠缠)。只要正视自己的问题,坚决战胜它,则完全可以走出不良的心理陷阱。 抑郁、焦虑是不良的心理状态,是一种纠结、纠缠的心理现象。 警觉自己的不良心理状态。警觉自己的不良情绪。警觉不良心念纠缠。 及时警觉,则不良的心理状态不再相续发展。 长久多思多虑、忧思忧虑的不良心理习惯,会慢慢的,严重的伤害身心健康。 维护身心健康是一生最重要的事,维护心理健康(不落纠结纠缠
  • 0
    一佛乘之义,摒弃相对。 但,去相对了,并非立一个绝对的佛岀来。 佛亦不可立! 佛亦不可立。才是大乘了义。 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楞伽经) 未证即无明,逮东逮西必然入无明。 恐惧“毕竟空”,有一个“入流”。 咬文抠字之徒,咋明白得了“入流”。 入流,入圣流,诸法迁流不息(因缘显照),刹那无住,如是观。 如是观。菩萨行持。 大乘佛法就是菩萨道。 菩萨道实相: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实相即一合相。一佛乘。 不要
  • 0
    学法八年,这八年基本上一直在整一件事,就是我在2000年左右查出患了颈椎骨质增生,严重时头晕目眩,上颈圈垫,买牵引床,上吊啥的都整。 自禅修二个月出现八触现象后,身体开始了自我祛病过程。其它的各种病祛除都费事不大,时间也短在一时或几天。 唯独这个颈椎病,天天扭动颈脖,一直在修复磨合这颈椎骨质增生创面。骨质增生造成的错位,产生了周围组织的粘连这些(感觉出来),一点点的解开,将颈椎骨正位。 这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 1
    一些人长期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心理问题主要是心念纠结、纠缠,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调整。 有两个小方法试试: 随息:感知呼吸状态:呼吸粗,呼吸细,呼吸长,呼吸短。注意力随呼吸,不可太用意,轻松自然把注意力(跟)随在呼吸上。 不要故意去干预呼吸,也就是不要调呼吸,任呼吸自然,只感知呼吸状态。随着呼吸状态而感知。状态好,可能会有感觉呼吸停止这些,或一些比较奇特的身心感受,亦不要理会(不着相),任其自然。 随呼
  • 0
    什么科学的尽头是神学,什么佛法中的极微(物质化说法)说法,或(物质)初原说法,什么玄论(心意意识发挥)。。 太多人因受这些认知的影响,把这种业识认知带到学习佛法上来,终不得入。 以世间认知对待佛法(佛法为心法),契不了佛法“万法唯心,离心无法”。也就是大乘法基础也打不了。 佛法说心相,说法,说根、尘、识、界,说五蕴,没有一样是说物质或物质特性。 就算是说四大(地水火风),也是用这四大来形容身体的感知。
  • 0
    (心)感知、感觉、感受扑面而来,从无滞碍。此即真实如来。 (如来)见性,如镜显照。见性(自性、清净心、清净觉、如来..)显照万方,无有缺漏,无有滞碍,无增亦无减。 镜,在照见一切物相是不是无有滞碍? 所以,佛开示大乘法义,把一切众生具足见性,形容如镜显照。 清净心即本来面目。这也是禅宗要悟明了的(破初关)。 心意意识的任何感觉(心起)都可能有滞碍现象。所以,心意意识非见性,喻为妄见。
  • 1
    通过修行,身心转化是一定的,修行人不只是心态在转化,色身肉体四大亦同时一并发生转化。 希望有这方面体验的道友联系,共同交流这里面的体验和问题。
  • 15
    感觉静坐的频率越高,心越静感觉脑子越迟顿忘事,记忆力越来越差,语言表达能力也不行了,静修不应用大脑,大脑就退化了吧,静修的越深,意味着放弃了五观和大脑的的应用吗?
    liulibb 2-12
  • 0
    新春快乐!阖家安康!
  • 2
    作为立志修行的人,不得不具备的功夫,就是观念。观念即观察心念生灭。 一般人的身心状态,常处昏沉、散乱、放逸。 学会观察自心现量(心念状态),这是修行人初具修行功夫,也是必须具备的功夫。
  • 0
    祝孩儿们新年快乐! 早登无上觉。
  • 0
    汉地禅宗祖师是达摩,达摩从印度来中国传大乘佛法,开创禅宗。 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禅宗是大乘佛法传承最奇的一支法脉,称为上上乘。 若修证大乘佛法,入禅宗理路(二入四行),有修有证,今生今世成就。 二入四行:理入、行入。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 可以说修证大乘佛法,若无禅宗理路,基本上无望。 没有一个自诩修大乘法的人,不自诩禅宗门人。 宋末自元明清以来的一千余年,大乘佛法法脉断
    巴山马洛 12-18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