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春吧
关注: 2,118 贴子: 74,423

敬爱神仙缅怀大师

  • 目录:
  • 明星
  • 2
    韩希白  经常有人提出:南派京剧或称海派京剧为什么到40年代以后几乎没有更大的发展,或者说是进入衰落时期呢?这里我们可以引进一个历史学上的专用名词一一“停滞”,“停滞”可以理解为缓慢发展和渐趋衰微。 经济发展的制约
    梨园居士 03:49
  • 1
    老桐    “票”就字面上说是一种可以换什么东西的凭券。“票”所以也叫作入场券。入场券不限于听戏。逛公园,游艺会,都可以用入场券,也就可以说都可以用票。据说戏园子里起初本无所谓票。那时候仅有前后台管事的前往各坐客中间,背着大布口袋去敛钱。同时连茶钱一齐收,这当然谈不到“票”。  后来听说某会馆票友有定期彩唱的方法。就在一个票上注明戏目,日期。日期注明在票的四角上。那就是说每张票可以用四次,每一次剪去
  • 2
    王宗伟   著名京剧小生叶盛兰不仅是一位文武兼擅昆乱不挡的好演员,而且还是小生行当中最敢创新亦最有成就者。现将笔者所知的轶事录出,以飨读者。
  • 1
    四戒堂主人  “名伶三世梅余耳,英秀而还汝最贤。侪辈草时俱习熟,而翁在日屡周旋。更能将母承先志,难得称觞值闰年。真舞斑衣学莱子,听歌吾亦忘花颠。”民国八年旧历闰年七月十八日,余叔岩在西河沿正乙祠为母称觞庆六旬寿,前录为樊山老人当日之纪事诗也。余母七月十八日生辰,因家属有在沪者未能及期赶至(据闻如此),是年适闰年七月,遂改迟一月补祝。樊山诗第六句“难得称觞值闰年”,意谓巧值,又是夜各名伶所演多反串戏
  • 2
    华  在前些年有过一个相当时期,看戏的人(捧角的除外)是专为看某某名伶而去,但是现在则不同了,关于角色的瞻仰不仅限于某一个大梁,正是所谓班底也要相当硬整的,否则,就是大梁怎样强,也不会得到大众的同情。正如同,任你红花多么艳丽,没有绿叶相衬,红花的颜色也难久持的。
  • 3
    寻找李少春 “手提红灯四下看”的英气不再,对他而言,时间不仅没有抚平伤痛,相反却让人习惯了痛。
  • 3
    包玥 李浩天(1943—2019),京剧大师李少春先生之长子,毕业于北京市戏曲学校,艺术上深得其父真传,曾任北京京剧院业务办公室主任,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舞台总监。
  • 5
    徐城北 记者:你曾说,京剧的“角儿”从谭鑫培起到李少春止,李少春先生之后,中国京剧舞台上根本就没有“角儿”了。为什么有这样的看法?
  • 2
    丁耀森   众所周知,陈大濩先生是深得余派三昧的传人之一,他的表演艺术得到京剧界行家们的公认。在三十年代与孟小冬、李少春合称余氏三杰,蜚声京、津、沪艺坛,誉满全国。他灌了很多唱片和录音,在解放初期,就已有著名京剧教师范石人先生把他的唱腔编成曲谱,流行于世,如《搜孤救孤》《沙桥饯别》《战太平》《击鼓骂曹》和
  • 2
    吉祥满族 光绪三十四年,清德宗光绪帝载湉驾崩,实际上是被慈禧太后毒死的。经慈禧太后钦定,光绪帝同父异母的弟弟载沣的儿子溥仪成为了皇位继承人,承清穆宗同治帝载淳之嗣、兼祧光绪帝。
  • 3
    原创 博览戏韵 锲而不舍 精益求精 李小春(1938—1990) 河北雄县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 3
    刘新阳 红毹寄梦 由范钧宏先生改编,阿甲先生导演,李少春、杜近芳、袁世海等前辈首演出于1958年的现代京剧《白毛女》,虽然无法与后来1964年被确定并推广的八出“革命样板戏”相比,但它却是新中国成立后,创作演出的众多京剧现代戏中比较有影响的一出。对现代京剧《白毛女》的艺术影响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恐怕莫过于中国京剧院众多艺术家联合打造的“李杜”经典版本。但据我所知,除李少春先生外,作为“后四大须生”之一的奚啸伯也
  • 2
    创作组 寻找李少春   『我是1958年来的天津市京剧团,之后就跟着厉慧良、张世麟、丁至云等老先生同台演出。老先生们对我有很多的培养,见我是棵好苗子,就鼓励我往李少春先生的路子上走。就这样,我在1961年的时候就拜了李少春先生为师。』马少良介绍说:『李少春先生文的、武的都好,他的表演文武昆乱不挡,很多人都非常崇拜他。』跟着李少春学戏的这段经历让马少良受益匪浅,延着老师的路子,马少良一步步走来,艺术不断精进。之后
  • 2
    许思言   提倡继承流派,为当前需要,原是振兴京剧的好事。凡好事,若强调过头,又往往会产生滑稽突梯的东西。世所谓“有利必有弊”,我们既要推奖其利的一面,同时也须戒惧其弊端,将它堵塞,使流派向正途发展,以尽其利。
  • 2
    李德生 “杜近芳的相貌长得与梅兰芳特别相似:瓜子脸、高异鼻梁、泡泡眼、尖下巴,扮出戏来活脱脱一个小梅兰芳,照出来的剧照,有时连梅先生自己也认不清。有一次,梅先生拿着杜近芳的《断桥》剧照问福芝芳:“这是我哪一年照的,我怎么就想不起来了呢?”’
  • 2
    徐凌霄    “俗”亦可以作“讹”字讲,《三国》《水浒》的评语,常有“俗本讹”的话头。这可以证明一般对于“俗”字,又有讹误的印象。
  • 4
    望昔阁主  近天接到燕京老友的来信,内称谭小培、谭富英在广德楼合演《群英会》,观者踊跃,售出十一成,真可谓戏捧伶,伶捧戏。
  • 3
    刘澹云  现代之艺术趋势,已舍其旧日呆板气象,并打破专用物质直接敷陈之表现,转而注重于内涵的充裕,与情感之输动。于是使监赏者由其外表之种种方法,而追求其内涵之精义。则所谓现代之「新进的」艺术,是以极经济之手段,极单纯之依具,而达其美妙繁复隽永之目的。试细审艺术之佳作,无论古今中外,莫不隐有此种条件在乎中也。  
  • 3
    原创 博览戏韵 厚积薄发 承续芳华 祝元昆(1938-2021),河北南和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戏曲艺术教育家。曾任河北省政协第七届委员会委员。
  • 2
    春风馆主    近来为了几个更新舞台厉家班童伶,闹得昏天黑地,甚有拿他比做马连良、杨盛春、金少山第二,但是我始终反对。
  • 1
    戈宝栋戏曲文集 王如昆编 京剧艺术与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一脉相承。比如古典詩词,它的格式与用辞都是非常精练而讲究的,篇幅不大,却回味无穷。这同京剧或其它传统剧种一样,演唱和各种表演手法都是十分精到。其形象、语言、音乐、做表、甚至一举手、一投足都讲究造型美,给人充分的艺术享受。从这点出发,不进行夸张是不行的!首先是形象上的夸张,无论生、旦、净、丑皆如此。最典型的是净行。把男性的阳刚之气发挥到了极至!
  • 0
    春梦  昆曲的规律甚严,一套曲子之中,不可以乱用两样的辙口,《单刀会》“叠雪”辙里的字虽不多,亦当一贯到底,到在乱弹身上就满不是那末回子事了,不但在一处戏里一段一段的,各不相顾,甚至于在同段里边还是用一句管一句。
  • 5
    《中国京剧》2024年5月 袁世海口述、袁菁整理 1971年秋,我接到可怕的信息,裘盛戎身患癌症住进了肿瘤医院。我和福瑗急去看望,看到盛戎枯瘦得脱型的面庞,半边脸还被烤成了深褐色,和一双深陷无神的眼睛。听到他无力的答话,刹那间,我被泪水窒息…… 盛戎,病入膏肓已近干涩的双眼,泪水忽又畅流。两人泪眼看泪眼,难明心意之痛,难尽诀别之言!回忆往昔兄弟情,往事还历历在目……
  • 2
    寻找李少春 楚:你来过很多次武汉吧?武汉有很多您的戏迷呢。 于:唉呀,我永远都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来武汉的情形。那是1983年,我跟着剧院在汉口的江夏剧院(如今的民众乐园)演出。那场戏是《锁麒囊》,演出结束以后,我们卸了妆,一出门,看到武汉的票友们早就在那里咿咿哦哦地唱《锁麒囊》,拉的拉唱的唱,让我很震惊也很感动。 ……
  • 1
    戏曲中国 “三四人千军万马,六七步万水千山”,这句话是指戏台上用三、四个龙套演员,就可以虚拟地代表千军万马;演员在场上跑几个“圆场”,则表示跑了几十里或更远的路程。这其中表达的是戏曲艺术的虚拟性。 京剧中的虚拟性是指以虚拟实,也就是京剧界常说的“以假见真”。
  • 1
    李洪春: 《双巡营》是岳飞戏中的一出。演的是宋、金交战时,岳飞巡营遇到也在巡营的兀术,在牛头山下三次对阵的故事。 岳飞戏和关羽戏一样,也是一整套。从大鹏金翅鸟下凡起至风波亭止。中间包括《周侗教枪》、《枪挑小梁王》、《岳母刺字》、《挑滑车》、《八大锤》、《双巡营》、《请宋灵》以及前边提到的“八收”等几十出岳飞戏。
  • 2
    李如春   我生于1912年,天津人,艺名筱李长胜,我父亲李长胜系清末民初著名铜锤花脸,曾长期在上海与汪桂芬同台合作,老百代公司留有他所灌唱片多种。
  • 3
    蒋健兰 刘乃崇   2002年12月11日,袁世海同志溘然长逝,广大的京剧界人士和戏迷们都深感悲痛。不过,老海(大家对世海同志的昵称)虽去,其艺术遗产之富有,将永留人间。  
  • 4
    寻找李少春 感谢黄文秀的来稿 京剧《白毛女》的创作和演出是在1958年,由李少春、杜近芳、袁世海、叶盛兰、雪艳琴、李金泉等名家组成强大的演员阵容。开辟京剧现代戏先河,还应该是从李少春等老艺术家的这个《白毛女》开始的。在当时,京剧现代戏怎么演,很多人根本摸不着门儿。如何把京剧固有的程式唱念做打巧妙地运用于现代戏中,是一个十分困难的课题,仅从吸收和运用京剧原有程式获得成功的角度说,这个戏较之后来的现代戏和“样板戏”更
  • 10
    戈宝栋戏曲文集 王如昆编 马派名剧“借东风”中有一句唱词:“诸葛亮在坛台祝告上苍”,后来改为“诸葛亮假意儿祝告上苍”。这改得没有道理。“借东风”貌似很神秘,好像有点迷信色彩。改为“假意儿”似乎有点破除迷信,诸葛亮因此成为唯物主义者了。其实大错了!如果既然诸葛亮本人也承认设坛祭祀东风的行为是“假意”的,那就是他在装神弄鬼,无异于一个以迷信为职业的江湖骗子。他的一切做作全是在欺骗台下的观众。由此而看他在
  • 1
    梁实秋  报载南京有“中华国剧协会”的发起,还有许多中委参加,宣言如下:  概自欧风东渐,竞效维新,入主出奴,自遗国宝,即国剧一事,可为举隅。盖自有钢琴梵亚铃等器,而精笙箫檀板者无几,自有歌舞话剧等戏,而擅皮簧昆曲者亦无几,厌故喜新,江河日下。然我国五千年之文明,念二省之风俗,其寄托于国剧者,指不胜屈。音韵之悠扬,表演之毕肖,固已优于异城,而不可以言语形容。同人等憬于国粹之将沦,怵然于郑声之乱雅,爱
  • 1
    戈宝栋戏曲文集 王如昆编 作为我国国粹的京剧艺术蕴藏着极其丰厚的文化财富,这种观点,似乎没有人反对。但是在具体对待时,却往往是十分苛求。有些人在脑子里首先反映出来的印象是:这种艺术形式是陈旧的、落后的、残缺的,需要加以批判、改造、修正,如此才能“完美”。于是,出现了重点工程的“大制作”;话剧加唱的新“样版”;充满声、光、电的“科学”应用等等。号称是创新,是为了更广泛地满足群众要求,使其更具有时代性。
  • 2
    王如昆编 京剧音乐之我见 (一)乐队结构的科学性 一般人认为,西方的一切都是科学的,我国传统艺术往往是属于落后的形式,这是一种民族虚无主义者的错误观点,也是思想懒汉的结论。我们知道,西方的交响乐众多乐器需要听从一个人指挥,这是有它一定的道理。因为诸多乐器,音量与音色各不相同,必须统一在一个人的意志下主宰情绪,才能保证主旋律的整体情感。比方在一场芭蕾舞的演出全部乐队成员都背对舞台,维有指挥一人面向舞台,
  • 1
    泮园庄主 对京剧稍有研究的戏迷票友,都知道“摇板”唱腔难唱、难伴奏,尤其是京胡。为什么呢?首先,从节奏来看,用四一拍伴奏托垫自由拍唱腔,并非合体。其次,从旋律来看,唱腔与伴奏时分时合,特别是起始句头,各行其是。但这恰恰是京剧声腔的天籁之作,也正是历代琴师的智慧结晶。诸如《空城计》中“恨马谡失街亭令人可恨”一段唱腔,杨宝森先生唱来,潇洒飘逸,气定神闲;杨宝忠先生托腔严丝合缝,游刃有余。将一个在危机中
  • 1
    刘嵩昆   《八大锤》是出京剧的传统剧目,含“车轮大战”“断臂说书”等情节,直至陆文龙回归宋朝。据传最初只是由娃娃生扮演陆文龙,不但唱念是娃娃生的腔调,而且身段也是带有儿童稚气的,就是四大将也不是全使用锤。它仅是《现铜桥》一剧的片断,全剧前面还有《汤怀自刎》的情节。后经徐小香煞费苦心,设计出小生唱腔、身段和翎子功等,并改四大将均使用双锤。使戏面貌一新,成为一出极有特色的武小生戏,戏名曰《八大锤》,
  • 2
    瑞五   “羊毛”这个名词,我们要是拿《辞源》和《辞海》书中去找,都没有这个名词,这只有向梨园界内行人对外行人才有这个称呼,我是一个外行人,自然是实足的“羊毛”了,那么,“羊毛”谈戏,所谈的自然也是“羊毛”。  《胭粉计》,是《火烧上方谷》,《司马懿探营》和《孔明祭灯》三出戏的总称,也可以说是他的别名,我看了雷喜福的搬演,看了之后,觉得有一个地方,太无理取闹了,并且于事实不合。
  • 4
    寻找李少春 李蔷华,女,自幼学习京剧,对老生、老旦、花旦等行当均有研习。李蔷华是第二代“程派”私淑弟子中的佼佼者。代表剧目《锁麟囊》《二堂舍子》《春闺梦》《亡蜀鉴》《朱痕记》等。 9岁就开始学习京剧老生、老旦、花旦,刀马旦等行当。早期京剧表演艺术家醉丽君先生为荀派艺术作过不可磨灭的贡献。1940年他在成都收了李蔷华、李薇华姐妹俩为弟子,为李薇华荀派艺术打好良好的基础。后来荀大师十分喜欢李薇华老师才艺,收李
  • 1
    晓雄   每天大早,日坛公园刚一开门,总可看到一位老者进来“遛弯儿”。寒暑不论,风雨无阻。他,身子结实,腰板挺直,脸上气色好,脚下步子稳,全无一般老年人的龙钟之态。公园里练功、喊嗓的演员们看见他,总是恭敬地招呼、行礼。他也爱和这些勤奋的年轻人聊天儿,说今道古,有时一聊就是半个钟头。看老者的精神儿,有人问他:“老爷子,您今年有六十?”他哈哈一笑,用手比成个“八”字:“还小哪,八十四!”他就是当年的活关
  • 1
    梨園雜志  日前因事赴晋垣,适与多年老友马瑜忱兄会见,真是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快慰异常。马兄与余叔岩交谊至深,时相过从,所有叔岩的一切,瑜忱均有相当印象,尤其是余的腔调,马兄极有研究。遂相与谈起之逸闻记以实本报。
  • 4
    谭元寿   在我从艺80多年的经历中,亲眼目睹了许多艺术前辈的风采,得到过许多艺术前辈的教诲,例如我所崇敬的四大名旦和老生行的余叔岩先生、孟小冬先生、言菊朋先生、高庆奎先生、马连良先生、李少春先生、李盛藻先生,孙毓堃先生、高盛麟先生以及我的姑爷爷王又宸、祖父谭小培、父亲谭富英、舅舅杨宝森等等,他们都是我崇敬的艺术家,从少年时我就特别“迷”他们,从他们的演出中受到很好的陶冶。所以我希望你们多关注他们,研
  • 3
    俗文化研究所 原创 虫儿68 过去,京剧的戏班众多,演员众多,京剧的从业人员,没点艺德,真还不好约束他们。
  • 2
    林绿   近来有机会到几个地方去跑了一趟,乃到各地戏曲剧团演出了不少反映当前的生活,及时配合各种政治任务的新戏。  
  • 1
    作者:冰城馨子 6月22日下午,接到好友蓝子的电话:“姐,昨天晚上我特别难过,流了好多的眼泪,知道为什么吗?李阳鸣……去世了。”“啊?怎么能这么快啊?1月份他来哈尔滨演出的时候还好好的呢?”我也哽咽得说不出来话了。
  • 6
    张延华 观众对中国京剧院最大的希望和要求,就是多演戏、演好戏,让那些在观众印象中已经已翘熟悉了的演员多和我们见面。
  • 2
    聊京剧 沈志良,1963年2月生,国家一级演员,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戏曲系教授。1978年考入哈尔滨京剧院,主工老生行当,师承著名表演艺术家梁一鸣先生,孟广新先生。1990年考入中国学院表演系明星班,师从杨韵青,李鸣盛,迟金声等名家。1995年1月21.22日在上海逸夫舞台成功举办个人京剧专场演唱会。曾向余派名家王思及先生学习余派艺术。1996年6月梅兰芳青年京剧团成立,应邀与全国著名表演艺术家梅葆玖,梅葆月,叶少兰,张学津,马小
  • 3
       作者:甄光俊   1994年9月18日,厉慧良、张世麟这两位当代京剧舞台上的武生泰斗,在天津中国大戏院合作演出《战宛城》,厉慧良扮演张绣,张世麟扮演典韦,两位古稀老人旗鼓相当,全都演出了各自的昔年光彩。久病初愈的张世麟,刚一出场"起霸",精神抖擞。谁能相信扮演者竟是一位七十有六岁的老人!观众当即报以热烈的掌声。后边的开打更是稳中有刚,手把利落,与厉慧良配合得严丝合缝,剧场里喝采声不绝于耳。次日,厉、
  • 1
    原创 虫儿68 俗文化研究所 某人号称某神社说过六百段传统相声,真假我们先不论,但是以前的京剧的角儿,也干过这种事,谁呀?余叔岩。
  • 3
    原创 江洵 上世纪40年代,北平梨园界整理委员会与七行七科各小组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这种矛盾,实际上也是梨园界劳资双方之间的矛盾,即由各班班主组成的整理委员会,与一定程度上代表班底及龙套利益的各小组之间的矛盾。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小吧:小吧主共3

会员: 春迷

目录: 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