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吧
关注: 29,368 贴子: 515,994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 目录:
  • 保健养生
  • 185
    讨论——寒湿痰饮能不能上泛?
  • 312
    一楼祭天地。
    知而行 2-28
  • 62
    以仝小林牵头搞出来的清肺排毒汤,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轻型、普通型、重型患者,在危重症患者救治中也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使用。该方为疾病治疗方剂,不建议作为预防方使用。但有现代西医埋怨官方强行中西医结合,致使患者肝功能异常。 来看看清肺排毒汤是怎样的组成:这个方包括了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五苓散,据说是性味平和。但真平和吗?我们来分析一下。先看它的方: 麻黄9g、炙甘草6g、杏仁9g、生
  • 54
    上次自采的半夏剥皮洗净粘液晒干后约有三四十克,一直放在那里没用,当时太阳不太好晒了好几天才干的,灰黑黑的外表甚是难看,完全跟市面上那些白白净净卖的半夏不一样。所以一直不太想用放在那里,二个月后在那野生半夏地里去查看,发现第二批半夏又成熟了,挖了二斤多带泥的放在水泥上,要吃的时候就剥皮洗一把出来。后来遇上台风天,害怕烂掉,就弄了一盆土藏到土里去了,结果现在已经二周多,已长出一手指出的半夏苗了,满盆都
    biechy321 2-27
  • 38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整部书中讲到浆水的地方不止一处,其中就有赤小豆当归散方后的浆水。浆水到底为何物,历来医家众说纷纭,并且大多不着边际,也就是说说错了。我也有一段时间对这个问题一连寻找答案,看各人的解释莫衷一是搞得昏头转向,最后我采信了一个自称是张仲景同乡的现代中医的解释,这个人名不见经传,我现在也记不起他叫啥。从他严密的逻辑论证中我就是采信了他,也就是相信一个人并不在于他权威与否,而在于他讲得
    青莲花 11-19
  • 262
    以前对这个方子的认识专门写过一篇文章,但在此坛发不出来,就转而发在凯迪论坛上,凯迪以前有个健康版的,现在没有了,帖子也就很难找到了。现在有新认识加以阐述,为了防止辛辛苦苦写个帖子随便就被吞,就随写随发吧,马了个皮,中国已经沦落到如此地步……
    ccd148 4-27
  • 19
    注音版,伤寒论,不错
  • 122
    求参详-前3日自己感冒发烧,葛根汤半效半无 具体如下: 三伏天晚上睡觉,开风扇(老式红山花铁扇最大档)吹了一晚,第二日早上头疼,恶寒,脖子僵,发烧,还有下利。脉浮紧,自己开了葛根汤一剂,葛根24,麻黄15,桂枝10,生姜10,甘草10,白芍10,大枣4枚,按伤寒论剂量除以3的来。 煮好药服用后汗出(出汗的过程中体温逐渐升高,从38度直到39.7度)烧退,汗出不多,微湿润皮肤。精神好转。还剩 微恶寒,微头疼,下利三症未除去,下利一天5
  • 67
    古书制丸,如梧子大。究竟多大,今日见到,拍一下。
  • 139
    甘草泻心汤由黄连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人参三两、炙甘草四两、干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组成。时医们以及病机派们都是为甘草为君,是为了治病人的脾胃虚弱而去,这个说法看似有理,仔细想想很难令人信服。如果是为了治了脾胃太虚的人,怎么不去增加人参,而却只去增加一两的甘草呢?难道只增加一两甘草就真的立马具有强大的补脾胃之能力了? 近来在看胡希恕解桅子甘草鼓汤时,突然明白了甘草泻心汤中的甘草是干什么用的,原来真
    行者如空 12-24
  • 173
    女,23岁,经水不利,至夜发狂,独语如见鬼状。 大黄20g ,虻虫12g,水蛭12g,桃仁12g 我想问下,这量靠谱不?按原方怕要吃死人
    行者如空 12-25
  • 16
    人体供血,津液有优先级,先头(神明),后脏腑,再四肢。在血液津液不足的状态下,肌体优先保证头部供血,看人的血管图,有两根主血管直上颠顶。头部供血不足,则神衰欲寐(少阴病),头部供血太多,则苦冒眩。 93.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伤寒论》中,一般大下,或者大发汗导致津液不足,这时人内部会优先保障头部供血,所以才有津
  • 76
    太阳阳明合病,无汗,高热,背冷紧,舌苔黄厚腻,大便少,咳嗽,鼻塞,舌红,咽红,扁桃体红肿,请问用药是否应该以大便通,同时汗出热退为标准,如果用药后大便通了,但是无汗热不退,是不是说明解表药轻了?或者说大便少是里实,应该先治里,等大便通了,再解表?
  • 38
    最近有个比较火的帖子,叫,流感下的北京中年:记录岳父29天阴阳两隔的经历, 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搜搜,网上到处都是。 反复看了几遍,个人感觉,就是一个小青龙汤症,被反复误诊,反复输液,寒气始终出不来,最后人给诊没了。
  • 43
    1.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肾气丸主之。 2.夫短气有微饮,肾气丸主之。 3.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肾气丸在《金匮要略》中有这么3条,历代都将其作为补肾阳的补剂在使用。经方无补药,每一首方剂都有其相应的适应脉证。就算后世用来补肾阳的肾气丸在我看来也是用来治疗肾结石证的。 肾气丸治虚劳腰痛,小便不利,少腹拘急,此症状和肾结石很相似。来看看肾气丸的组成,地黄,丹皮有去瘀的功能;
  • 19
    一般时医认为要诊断出病人是否有怕冷怕风(即恶寒恶风)很容易,只要问问病人是否有怕冷怕风,病人如果答是,那就可以诊断为有恶寒恶风。咋一听很有道理,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体悟后才发现,这种方法实是大错特错。 在现在这样的冬天,你去问病人(包括正常健康人)是不是有怕冷的问题,那么十个人中会有九个说怕冷,连正常人也一样这样说。如果冬天不怕冷,那这个人也就不正常了。但是这样得到的怕冷症状对我们中医的诊断有啥意义
  • 121
    予自小多病,身染沉珂,三十载无为碌碌,偶然机会自学张锡纯先生医学衷中参西录,至今已看过数遍,书中精彩之处尤多,直让人手舞足蹈,至今临证不多,以自己为主,现将近期治疗伏汽化热之病及辩证和用方及经验教训与大家分享。 2017年阳明燥金在天,少阴君火在泉。现人多气虚,又兼乱用空调,致伏汽化热者多也,2018年2月初,连治三人,有效有先有效后反复者。先治一人30,咳嗽较重,喉疼异常,右关洪大,右尺部稍弱依然洪长,右关不应
  • 69
    之所以把这二汤联系起来看,那是因为这二方中都有细辛、干姜、五味子、石膏的缘故,以前一直没注意到,近来细看发现这个现象。我还没有更深一步地认识,只是先把二者的组方与方证摘下来细观: 一、小青龙加石膏汤: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组成: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石膏 二、厚朴麻黄汤: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组成:厚朴、麻黄、杏仁、小麦、
    小岛368 9-2
  • 53
    妪,体胖 每到中午,午后心慌跳 肾之间寒凉 心俞之间痛而不寒 背痛 未觉发热恶寒 便秘,初硬后溏久矣 腹不鸣 夜尿两次一次不等 小腿胫骨按之陷 曾发眼昏,以斛,决明,枸杞之属治之,好转 颈椎痛 无口干苦 舌淡润 脉有力,无结代 求治心慌意乱
    壬少年 1-2
  • 24
    伤寒论里的脉浮是指的左手还是右手?还是两只手?具体是指的寸脉还是左关脉?浮是指部位还是举按的浮?
  • 26
    这句经典里面,哪个脏器的功能最重要呢? 《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罹江雪 12-8
  • 187
    小孩6岁,发烧5天了,舌质红,舌苔稍厚有点黄,嘴唇绛红,不畏冷,不爱喝水,体温39,脉数140下每分钟,没有汗,鼻涕特多,偶尔咳嗽,咽不疼,大便还行,小便黄。 现在吃桂枝汤加石膏、连翘和焦三鲜。体温还是38到39度,各位有什么建议吗
  • 66
    所谓太阳中风脉浮缓,太阳伤寒脉浮紧,这都是后世时医们说的,张仲景并没有说过这样的话。所以N多后世学医者都被误导了。来看看张仲景的原话是怎么样的: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看清楚了吧,脉阴阳俱紧者才是伤寒,而不是伤寒之脉为脉浮紧。理解了这一点后你才能对38条的大青龙汤证有正确的理解。后面有机
  • 22
    日本,韩国的经方中成药里面全部用的肉桂,而咱们用的是桂枝,老师说经方里面桂枝指的是肉桂而不是我们用的解表药桂枝
  • 30
    一老头,眼昏,脉细速。 口干,细问,痰粘上腭,有口苦 余问情况时,小便有热痛 大便不详,细问似乎
    6二哥9 8-14
  • 69
    伤寒论至今已千逾年,阐述者可谓汗牛充栋,所谓一家有一家之伤寒,此是好事还是坏事?难说。伤寒论
  • 8
    准确说应该是小柴胡颗粒。 我一师兄,近来一个礼拜总是在半夜12点到3点间出虚汗,中医称为盗汗证。按郑钦安医书里所说,夜里11点到1点为一天中一阳初升,为胆经当令,此时病发应该为阳病热证,半夜一点到三点为肝经当令,此肝胆同病。寻问其有没有口苦,得知有口苦,早上比较重,且口臭,这段时间无晨勃,但无头痛,问二便,均可。其自述眼圈黑,又思其之前开夜班车好长时间,夜里不睡最易伤肝胆,又喜饮酒,性格易急躁,久之则伤了
  • 30
    自治一例 最近感冒刚好,昨晚半夜起来着凉觉得有点,到今天下午全身肌肉巨烈疼痛难忍,头疼,背疼,腰疼,发热,无汉,恶心,食欲差小便不多,稍微咳嗽出版人大便可,苔白,脉浮数,偶尔会自己出汗疼痛缓解。 根据症状投葛根汤合小柴胡汤加杏仁茯苓白术,正在熬药一会试一下效果是否辩证正确
    ufostar668 6-21
  • 48
    第34条,既有表证在,为何不用解表药?
  • 19
    深秋某日,本人过食卤鸭,又过食生冷饮料,导致第二日上腹胀满难忍,且到饭点无食欲,也食不下。翻看伤寒杂病论查询厚朴类方剂找到对证方: 方名:枳实厚朴白术甘草汤方 归经: 症状: <伤风病脉证并治第十一>风病,四肢懈惰,体重,不能胜衣,胁下痛引肩背,脉浮而弦涩,此风邪乘脾也,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若流于腑,则腹满而胀,不嗜食,枳实厚朴白术甘草汤主之。 说明:1 禁忌:1 制作: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
    益康222 11-10
  • 32
    以前写过28条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帖子,讨论还算比较热烈。经过一段时间后回想这个问题时,就有了新的想法。此仲景原意应是桂枝减桂加茯苓白术汤之意,减字在古文中与去字意义极其相近,有时甚至就是同一个意思,这就是晋朝以后古人抄写伤寒论时造成的意外之误会。 桂枝减桂加茯苓白术汤的说法也不是我的原创,早前已经在哪里好像是看到过的,现在也一时想不起出处。随着认识的深入,对这个方证越来越觉得桂枝减桂加茯苓白术是最
    推陈致新 12-31
  • 22
    为什么吃完饭就会有痰?为什么一受凉嗓子就疼?
    行者如空 12-26
  • 200
    请教个病例。其人瘦黑,眼涩难耐,下午和运动出汗后尤甚。咽干口燥,大便偏干,肌肤甲错,不怕冷,怕热,偶见手足烦热,脉弦细。像是个阴虚火旺的虚劳样子。很像金匮的虚劳血痹《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但没有肚子疼,里急的症状。请教大家,能用小建中汤吗?
    为桂雪4 12-19
  • 38
    寒湿+有集聚?
  • 74
    时医温病派很喜欢讲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的划分,从而用所谓“辛凉解表”之法去治风热感冒。此给正常的经方思维造成很大混乱,故予以澄清一些思维。 按仲景伤寒方思维,世上本来是没有“辛凉解表”之说的。中药分为寒热温凉四大类,寒则热之,热则寒之,虚则补之(即温之),实则泻之(即凉之),这是整个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所谓的风热感冒按原始正宗的中医来看根本是没有的,风热感冒的提法始自明代御医龚廷贤,这之前的古中医根
    godule 6-25
  • 13
    第四条颇欲吐,若躁烦者,脉数急者我认为属太阳症,出现这几种情况则病在太阳而内传。不知大家研究
  • 9
    腹诊时腹部拒按并不是诊断实证的主证,按压时痛而拒按才是判断实证的主证!此种情况张仲景书上已经反复说明,在不同条文中多处提到或是痛而拒按、或是痛不可近、或是满而压痛,这些都是程度不同的实证判断之主要依据。 按之拒按,腹壁软,脉浮(滑)快有力,这种情况不能判断为实证。你咋知道是腹壁软?不就是去按过后才知道吗?这样去按过但没有叙说到痛,就说明不是实证,其拒按不是痛所引起,而是气胀闷胀不适即按着不舒服所引
  • 37
    因为腹诊时发现 胃皖有振水音,而且肚脐上方有时会有心跳般的悸动(脐上悸),手脚也易冷,所以感觉还算对茯苓甘草汤证,就喝上了。 药量是按照一两约=15克来算,就说桂枝每付30克了。 但喝了近两周了,胃皖还是有振水音,脐上倒是很快就不悸动了。 老看名医的医案里说这药几副就愈,可自己试怎么效果慢呢? 所以以后考虑改变煎药方法了,生姜散水汽,桂枝有挥发油,所以打算这两味后下,煎个15~20分钟吧,茯苓这东西不易煎出 就多煎会
  • 206
    看了很多都是各有各的答案,有谁知道到底是多少克?一钱是多少?请研究透伤寒论的学者讲解!不知道不要乱说!医者仁心!
  • 27
    原因是它能把引火归元,就是把火引到它该在的地方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论伤寒

目录: 保健养生